看日本签证新规:“有钱、有经验,还得会日语”

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厅宣布,将从10月16日开始实施修改后的“经营・管理”在留资格标准,进一步收紧外国人以企业经营为由在日本居留的门槛。新规要求申请者或其雇用的常勤职员必须具备“能够自然交流程度的日语能力”,同时还需符合资本额、经营经验及雇佣人数等条件。

三道“硬杠杆”:资本、经验、雇员

根据今年8月的修法意见征求案,申请“经营・管理”签证的外国人必须满足以下三项条件:

第一,企业注册资本额在3000万日元以上;

第二,具备三年以上的企业经营或管理经验;

第三,雇用至少一名全职职员。

在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后,日本法务省又增加了“语言能力”要求,规定申请者本人或全职员工至少一人需拥有日语沟通能力,达到能进行日常自然交流的程度。换句话说,仅凭资金和经验已不足以获批——“语言”成为新的准入条件。

三年宽限期:老持有人也得“补课”

新标准将适用于10月16日以后提交的新申请者。至于在此之前已取得居留资格的经营者,日本政府设置了三年过渡期,要求他们在2028年前符合修订后的标准。届时,入管厅在办理居留资格更新时,还将同步审查税务与社会保险缴纳状况,防止“名义经营”“逃税经营”等现象。

“防滥用”还是“筑高墙”

从表面上看,这项改正旨在提升签证质量、避免制度被滥用。过去几年,日本部分地区出现所谓“假公司”“纸上社长”现象:企业注册资本极低、营业额几乎为零,却以“经营者”身份长期滞留日本,引发社会争议。法务省希望通过资本与语言双门槛,让“经营・管理”资格真正落实到实质经营者手中。

但在另一面,这项新规也让不少外籍创业者感到焦虑。对他们来说,3000万日元的注册资本金本就不是小数,加上日语要求与缴税审查,等于又多了一道“软性壁垒”。东京新宿的一位华人创业者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我们是真心想创业,也按时纳税,只是语言没那么好。现在政策这么严,是在劝我们退出吗?”

政策平衡的微妙处

事实上,日本近年来一边鼓励“高端外国人才”进入,一边不断强化“防范滥用”机制。如何在“开放”与“审慎”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难题。此次修法,看似技术性微调,实则反映出日本对外国人在本国社会融入问题的态度:不仅要资本,更要沟通;不仅要投资,更要共存。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语言要求的背后,是日本社会对‘可沟通性’的期待。日本不怕你有钱,怕你听不懂。”

语言之外的信任建设

这场制度改革,也许是一次“筛选”,也许是一种“引导”。日本希望留下那些能真正扎根于社会、愿意理解日本文化与规则的外国企业家。而对在日创业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能否跨过语言与制度的门槛,或许决定了他们未来在日本这片市场能走多远。

“有钱、有经验,还得会日语。”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苛刻,却正是当下日本接受外国人政策微调的写照:制度越来越细,社会越来越慎。如何让外国人的“经营梦想”和日本的“制度信任”找到交汇点,也许才是这场修法背后更深层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