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贝尔奖再次将奖项授予日本基础科学的这一年,日本在人工智能(AI)领域也悄然展开了一场新的“长期主义”行动。尽管在全球AI热潮中日本的声音并不喧嚣,但它正走在一条不同的路上——从“人类的感情”出发,试图让机器真正理解“心”。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10日报道,日本总务省将推动建立一个基于人类五感,即嗅觉、触觉、味觉、视觉与听觉的脑活动数据库,用于开发能“读懂情感”的通用人工智能(AGI)。该计划将于2026财年启动,持续约五年,由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与大阪大学共同运营的脑信息通信融合研究中心(CiNet)负责实施。
研究团队计划通过分析大脑整体功能,并在系统中“再构建”这些功能,来揭示人类情感与心理机制的规律,目标是在2035年前开发出能够识别、推测甚至共情人类情感的AI。为此,他们将引入新一代脑活动测量设备,这些设备采用轻量化头部传感器,能让实验者在日常环境中自由活动时完成测量。同时,团队还计划使用能识别手部动作的外骨骼机器人手套,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在尽量日常体验的环境中采集数据。
目前的脑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领域,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磁图(MEG)等设备来观察脑血流与神经活动。但fMRI的时间分辨率仅能达到秒级,难以捕捉毫秒级的神经信号,这也正是CiNet想要突破的技术瓶颈。
如果AI真的能理解人类情感,其应用将远超今天的想象。据印度市场调研机构预测,到2032年,情感识别AI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49亿美元,医疗、教育、心理治疗、营销等领域都可能迎来新的机遇。
不过,越接近人类的“内心世界”,伦理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欧盟在2024年生效的《AI法》中明确规定,职场和教育场景中原则上禁止使用推测人类情感的AI,仅在医疗或安全等必要领域例外。而日本目前尚无针对情感识别AI的明确法律框架,如何在推进技术的同时保护隐私与人权,是绕不开的课题。
未来的AI会走到哪一步?人类探索的路还很长。但从这些看似冷静的科学计划里,也许能看到日本“长期主义”的另一种答案,用时间换理解,让科技最终理解“人”。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