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日本有一个地方,那里蓝天白云,水清沙白,远离城市的喧嚣,适合放飞灵魂,又让人渴望定期造访……那我猜,这一定是濑户内海和被她环抱的一个个性格别致的小岛们。

第一次去濑户内海,是三年前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迎接我的是杵在直岛宫浦码头边上,由草间弥生创作的《红色南瓜》,它憨厚地迎着海风,用身上黑色的斑点执着地显示着自己的倔强。闯入记忆难以忘却的,还有摄影师杉本博司的《时间回廊》,水池中安静伫立的茶室,把曾在茶室一隅的品茶之人和久伫室外想象当时情景的此刻之人连在一起,时光虽然流逝,但空间却为古人今人共享。还有从护王神社狭窄的地下石室走出的瞬间,望见濑户内海的海平面与远山,顿感天高地阔,古今相连……正是这些鲜明的记忆,像海浪推着我,让我时隔三年,再一次来到这里。

今年又是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https://setouchi-artfest.jp/zh/)举办的年份。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艺术节之一,它每三年举办一次,主要以海上的小岛们为舞台,展示极具特色的现代艺术。艺术节分为春·夏·秋三个会期,总计100余日,可以让来访者们感受到户内海不同季节的魅力。

此次到访,不仅让人重温了那些曾经熟识的艺术作品的魅力,也让人惊喜地发现,曾经“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们,正在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丰盈着我们的生活。设计并建造了《直岛 Pavilion》的藤本壮介,如今作为创造了大阪世博会圆形屋顶的建筑家而名声大噪,跻身代表日本的一线建筑家行列。参与设计建造了丰岛美术馆的艺术家内藤礼,也于去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大型个展(https://www.tnm.jp/modules/r_free_page/index.php?id=2637&lang=zh_cn),把其敬畏生命与为万物祈祷的价值观与美学观念展现给了更多的观众与艺术爱好者。此次来到濑户内海,带着对这些艺术家新的理解,体验了与他们充满惊喜的重逢–原来我与他们的作品很早就在这里相遇过。

为了迎接时隔三年的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直岛新美术馆也于今年 5 月开馆。该馆的建筑设计,仍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操刀,秉承其不避讳展露钢筋水泥本色的风格,在直岛本村地区的高台上,又一座现代建筑悄然生根发芽。开馆纪念展取名为《从原点到未来》,不仅聚焦了世代在濑户内海的岛屿上立身的岛民生活,也介绍了在世界各地活跃的外国艺术家的作品。这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正是中国现代艺术家蔡国强于 2006 年在柏林古根海姆所举办的大型个展中创作的作品《漩涡》。99 匹狼在奋力向前飞奔,却毫不犹豫地撞倒在巨大的玻璃墙上。会场中设置的玻璃墙与柏林墙同高,象征着人与人、不同团体之间无形但却真实存在的思想体系及文化的隔阂。作品中烟花的痕迹,既象征创造又象征破坏,仿佛巨大的漩涡充满活力又力量暗涌。他的创作展示出暴力与美这一相悖的主题,仿佛历史本身同时拥有的颓废与光荣。除此之外,将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相结合的村上隆的著名作品《洛中洛外图 岩佐又兵卫 rip》也很有看点。他以描绘京都的著名地标与市井生活为主题的《洛中洛外图(岩佐又兵卫作,17 世纪)》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又为京都城细致描绘了 2700余名现代市民,华丽的都市与拥挤的人群,又让人联想到华丽背后的混乱与险象丛生,仿佛明暗相邻,生死共存。

以直岛为代表的濑户内海艺术岛群,无疑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圣地。但你可曾想象,如今充满活力的岛屿,曾经是几乎被人废弃的荒岛。城市化与工业发展的转型,让这些岛屿人烟稀少,毫无生机。2004 年实业家福武总一郎着眼于岛群的发展可能性,提出了构建“自然·文化·历史共生的艺术版图”这一构想。自此,各种实践活动陆续展开,直至 2010年第一届濑户内海艺术节的成功举办,由艺术带动地区发展的蓝图初见雏形。如今,备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瞩目的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一张名片,吸引着艺术爱好者们及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支撑着荒岛废园重焕生机的力量,正是艺术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