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种特殊的社区——“团地”,是日本在战后住宅困难时期,由市区町村、都道府县及日本住宅公团(现UR都市机构)等开发的大规模住宅区。如果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时经济高度成长时期,团地被视为现代化生活的象征,不仅配备了当时罕见的餐厅、厨房和水洗厕所等先进设施,可以说,团地在当时是很多普通家庭憧憬的居住形态。
团地住宅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当时主流的木造住宅相比,前者不仅结构更坚固,还拥有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绿化,采光与通风条件十分优越。典型的团地布局以2DK等紧凑户型为主,但园区内通常设有庭院、公园、儿童游乐场等共用设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一些大规模团地还建有商业街,包括超市和餐饮店,生活便利性满足了民众的实际需求。
在日本,鲜有“豪宅”概念,但不可否认,住宅样式会影响生活模式,反之,对于生活方式的向往也会决定住宅格局的选择,这种关联性在日本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
日本DANCHI DINING网站在2023年3月31日转发了团地住宅租赁2021年新规入住者的数据统计,20岁至40岁年龄段的入住者达到40%,而且每个年龄段平均比例分别是20岁13%、30岁14%、40岁12%,其中30岁年龄段多以家庭为单位租赁团地住宅,20岁年龄段的人有44%是夫妻或伴侣形式入住。而且巧合的是,单身入住的比例,20岁年龄段和30岁年龄段竟然相差只有2%,分别是35%和33%。
如果说入住者的关注是团地住宅优势的体现,那么从昭和到令和的时代变迁,则是团地变化的根源。Discover Research在今年7月17日转发了设计师牧原聪美的一篇有关团地住宅评价的文章。
团地经过了40年至50年的变化,建筑物越来越多地出现老朽化问题,就像住户也趋向老龄化一样。许多团地出现空置房屋,商业设施也逐渐关闭,甚至有些地区变成了“百叶窗街”——商铺大量关闭的萧条街区。然而,进入令和时代,许多团地通过改建重获新生。这些改造不仅限于住宅内部的修缮,还包括整个园区公用设施的改建。比如,一些团地新增了图书馆、共享厨房、咖啡厅等社区空间,功能从单纯居住扩展为多元化的交流场所,其中图书馆藏书多达1000多册,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住户的阅读需求;再比如,埼玉市樱区的田岛团地推出了“团地厨房”,提供共享厨房和咖啡馆,举办料理教室和本地市集,吸引周边居民参与,为小区注入新活力。
可以说,从昭和到令和,团地风貌的改变融入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日本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当然,团地住宅的维护,离不开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通力合作。
日本主要通过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推进团地改建,其策略包括优化户型、更新设备、重塑共用区域,并引入现代生活理念。这其中,UR都市机构及其合作企业发挥了核心作用。
UR与无印良品自2012年起合作开展“MUJI×UR”团地改建项目,至今已拓展至全国61个园区,完成超过1200户的改造。该项目提供两种主要方案:“MUJI×UR PLAN”将房间改为开阔的一体化空间,居住者能自由规划布局;“MUJI×UR PLAN+S”则通过增强壁橱收纳和墙面利用,提升存储功能,使生活更便捷。
这些融入了科技与人文的改建不仅限于专用居住部分,也涉及整个团地的共用区域。例如,千叶市花见川团地正在改造内部商业街,以促进园区活力。在首都圈和近畿圈,另有4个团地正推进整体改建项目,进一步延长团地的使用寿命。
团地再度受欢迎,一方面源于租金优势——相较于新建公寓,团地房租更低,例如东京都内仍有月租5万日元以下的2DK户型,为年轻人、小家庭提供了可承担的居住选择。另一方面,团地具备新建住宅所没有的独特魅力:宽敞的格局、良好的采光与通风、丰富的绿化以及和室、横梁等传统元素,营造出温暖怀旧的氛围。通过灵活的空间改造和室内设计,居民可以打造出兼具个性与功能性的生活空间。
DANCHI DINING网站采访了一对年轻夫妻。竹迫夫妇在一年前住的是1LDK的公寓,有了宝宝之后就搬到2LDK的团地。在他们看来,三口之家的开销增加明显,团地租金相对便宜,附近教育、生活设施齐全,适合育儿。而且,邻居中年轻人比较多,相比传统公寓,更有朝气和活力。
毋庸置疑的,在房价高升的今天,团地凭借其历史底蕴、经济性价比、改造潜力以及完善的社区功能,正成为令和时代一种可持续且富有魅力的居住选择。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
|
![]() |
2025/8/25 |
|
![]() |
2025/6/30 |
|
![]() |
2025/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