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史漫笔442】落幕孤影映江湖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

少年英气:水户门第的骄子

嘉永元年(1848年),江户幕府已近暮年,德川庆喜在水户德川家降生。他的父亲是水户藩主德川齐昭,这位藩主以“尊王攘夷”的强硬立场而著称,深受朝廷一派的赞许。少年庆喜,天资聪慧,自小便在水户藩的书院中接受严格教育。他学习经史,能文能武,书法工整,骑射娴熟。师友们都说,这个孩子与平常的武家子弟不同,有着一种清朗的气质和不凡的志向。

德川庆喜生长的水户藩,是德川“御三家”之一,素以尊皇思想著称。少年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眼界超越了寻常的幕臣子弟。他自幼便显露出沉稳冷静的气度,不急不躁,常常以简素为乐。后来,当他过继到一桥家时,这种性格更令江户政坛瞩目。一桥家本是“御三卿”之一,无继承人,庆喜的到来仿佛点燃了一个家门的希望。江户城中的人们纷纷传言:这位“水户公子”,或许就是幕府的未来。

继嗣之争:命运的第一次考验

幕府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体弱多病,后嗣问题日渐紧迫。安政五年(1858年),江户城内掀起轩然大波。一桥派以德川庆喜为推举对象,理由是他有德有才,年岁适中,且深得孝明天皇器重。南纪派则力荐纪伊家的德川庆福(后来的德川家茂),年少纯良,便于操控。

孝明天皇明确表示支持庆喜,认为只有他才能应对黑船之乱后的危局。然而,大老井伊直弼却以雷霆之势镇压反对派,坚持南纪派继嗣。最终,年仅13岁的德川庆福登上将军之位,而庆喜的第一次登场便以失利告终。

随之而来的,是令人震惊的“安政大狱”。井伊直弼大开杀戒,尊攘派志士与反对大名纷纷遭难。德川庆喜虽未被波及,却在亲眼见证中体会到权力的冷酷。那时的他或许明白:即使才智横溢,也未必能逆转权力的走向。命运,已经在他身上写下了深深的烙印。

幕末风涛:最后的将军

时间来到庆应二年(1866年)。德川家茂在大坂城薨逝,幕府再次陷入继嗣危机。此时的德川庆喜,已年近三十,历练丰富,终于被推上将军之位,成为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将军。

然而,德川庆喜所继承的,是一个濒临崩溃的政权。长州征讨失利,萨摩藩与长州藩暗结同盟,尊王倒幕之声愈演愈烈。列强在横滨、长崎设立商馆,西方商品、思想与军火源源流入。幕府财政困顿,兵备落后,连江户城厚重的石垣,也无法阻挡外来的冲击。

德川庆喜上台后,尝试推行一系列改革。他精简幕府机构,裁撤冗官,力求节约财用;他引进洋式军备,设立讲武所,招募士兵训练西洋枪炮;他本人更是以简朴自持,摒弃奢华,常以洋装出行,表现出与前任将军截然不同的清峻风格。江户百姓议论纷纷:这位将军或许真能带来新风气。然而,积重难返的幕府机器,已非一人之力所能转动。

大政奉还:孤影的决断

庆应三年(1867年),京都局势如火山将喷。萨摩、长州等藩已然谋定倒幕,志士奔走呼号,王政复古的呼声震耳欲聋。德川庆喜此时面临选择:是负隅顽抗,还是主动交还政权?

最终,德川庆喜在二条城作出震惊天下的决定——“大政奉还”。他将统治权归还天皇,以为体面退场。这个决定,既是无奈,也是清醒。庆喜深知,幕府已失去多数藩国的支持,若执意对抗,只会酿成血海深仇。奉还大政,既保全了德川家的尊严,也给日本社会留下了转圜余地。

然而,萨长并未就此罢手。戊辰之役骤然爆发,幕府军与新政府军血战鸟羽伏见。战事不利,德川庆喜退守上野宽永寺,宣布不再亲临前线。他的决定引来非议:有人斥其懦弱,有人叹其克制。最终,在胜海舟与西乡隆盛的谈判下,江户实现了“无血开城”。这一历史转折,使数百万江户百姓免于涂炭。庆喜的退让,某种意义上,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浩劫。

明治余生:凡人归宿

幕府覆灭后,德川庆喜被幽居于静冈,昔日的将军,如今不过是一介平民。他在园林中垂钓、骑马、打猎,甚至爱上了摄影与绘画。他曾身披铠甲,坐拥天下,如今却手持照相机,记录花木虫鱼。这样的反差,让他在历史上显得独特:他不是死于刀光剑影的末代君主,而是活过了幕府,安然见证了明治的新世。

明治政府逐渐宽宥,他后来被允许重返东京。晚年的德川庆喜,长寿而恬淡,闲散中度过七十余年。他活到了1913年,比德川幕府的寿命更长。他看见东京城从江户旧都变成近代都市,看见铁路、洋服、洋房一一铺陈。他本人也常常着西服,留西式胡须,宛若欧洲绅士。

对于德川庆喜,有人说,他是懦弱的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将军——末代将军,因为他在危急时退缩;有人说,他是清醒的政治家,因为他避免了无谓的血流成河。无论如何,他的背影,正是幕府最后的背影。

感慨之余,我写下《七绝·咏德川庆喜》——

二百年功化一空,

孤城回首泪朦胧。

将军未死长生在,

冷眼犹看世改风。

(2025年9月2日在日本千叶“丰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