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史漫笔435】江户暮色中的中兴之主:德川吉宗的改革长歌

贞享元年(1684年)十月二十一日,和歌山的秋雾尚未散尽。纪伊藩主德川光贞的宅邸中,第四子呱呱坠地。这个婴孩日后取名“赖方”,后改称“吉宗”。他的母亲出身卑微,只是乡间农户之女,在豪族林立的德川家系中几乎不值一提。谁能想到,这个身世并不显赫的孩子,竟将在半个世纪后,成为江户幕府最具代表性的中兴将军。

后世称他“米将军”、“中兴之祖”。但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粗布衣裳、糙米青菜,以及一双沾满泥土的手。他证明了:即便在封建幕府的暮色中,依然可以点燃一簇务实的火焰。

纪伊藩的困境与草莽藩主

吉宗少年时,并非被寄予厚望。御三家纪伊藩的领地虽多达五十五万五千石,但早在初代藩主赖宣时便已负债累累。德川光贞去世后,家督一度由长子、次子、三子继承,但皆早逝。正德元年(1711年),年仅二十八岁的赖方继任藩主。此时的纪伊藩,债务累积、火灾频仍,又遭宝永四年(1707年)南海大地震与海啸之创,国库空虚,民力凋敝。

赖方自幼体格健壮,性格倔强,成年后更显质朴。他继位后,主动革去藩主的奢华,日常只着棉布衣裳,每日两餐多以粗米和蔬菜果腹,甚至亲自下田,参与农事。他主持修筑小井田堰与龟池水库,鼓励开垦荒地,力求以务实之政重振国力。在和歌山城下,他设讲释所,提倡儒学与实学并重。

纪伊藩的治理虽未能彻底摆脱财政困境,却在地方层面展现了藩主亲历亲为、以俭率众的作风。正因如此,当第七代将军德川家继在正德六年(1716年)早夭后,幕府陷入继嗣之争,赖方以御三家之首的地位脱颖而出,被推举为第八代将军。他自此改名“德川吉宗”,开启了江户史上最著名的“享保改革”。

享保改革:布衣将军的雷霆手段

吉宗即位时,幕府财政几近崩溃。继纲吉、家宣、家继三代,幕府奢侈风气盛行,财政赤字严重,米价波动,社会不安。吉宗清楚,若不改革,幕府将难以为继。

(1)土地与农政改革。享保七年(1722年),吉宗颁布“田畑永代质入禁止令”,禁止农民永久抵押田地。虽因豪农反弹而在两年后部分修正,但此举标志幕府首次明确干预土地交易,体现了对农村阶层的关切。与此同时,他大力鼓励新田开垦,在武藏野、利根川流域、纪伊半岛均有成效。

(2)财政与货币措施。面对财政危机,吉宗推行“上米制”,允许大名额外缴纳米粮,以换取缩短参勤交代的次数。这一政策看似减轻了大名的负担,实则让诸侯与幕府财政紧密绑定。其间幕府年收增加,弥补赤字。

在货币方面,德川吉宗主持发行含金量降低的“元文小判”,扩大货币流通。虽带来通胀,但稳定了市场米价,缓解了财政压力。这种手法虽非根治之策,却显示了他敢于打破常规的魄力。

(3)政治与吏治革新。德川吉宗实行“足高制”,即允许低禄旗本通过补贴获得担任高职的资格,以此突破门第限制,吸纳有才之士。幕府财政机构“胜手挂”老中制度,也是在他手中确立,通过集权与轮换并行,既提高效率,又防止腐败。

这一系列雷霆手段,使幕府的财政与政治逐渐恢复秩序,被后人称为“享保改革”的核心。

文化与制度的深耕

德川吉宗不仅是财政改革者,更是文化与制度的重建者。

(1)解禁洋书,开启兰学之门。享保五年(1720年),吉宗下令解禁除基督教相关外的西洋书籍,允许从长崎输入。于是荷兰语渐受重视,青木昆阳奉命学习,并引入番薯种植,解决了粮食不足问题。此举虽出于实用,却意外为后来的兰学兴盛与明治启蒙播下种子。

(2)编纂《公事方御定书》。吉宗亲自主持了这部八百余条的法典编纂,确立了幕府司法体系的成文规范。虽属非公开之书,却成为后世官僚治理的准绳,象征着幕府官僚化的顶点。

(3)设立“目安箱”。吉宗在江户城设立“目安箱”,允许平民投递意见与诉状。每月收集数百件,直接呈报将军本人。虽然吉宗严禁武士利用此道争权,却保留了町人与农民的直诉通道。这一制度,既展现开明胸襟,又强化了统治的合法性。

可以说,在文化与制度的层面,吉宗同样播下了长远的影响。

暮色中的权力博弈

吉宗的政治手腕,不仅在改革中展现,更在历史叙事中体现。

他一方面推行务实制度,重视民生;另一方面,却有意削弱前任纲吉的评价,重塑自身为“去奢从俭”的明君形象。他命史官在编纂中删改纲吉政绩,使历史叙事服务于统治。

这种手法,既是政治表演,也是幕府统治术的体现。当幕府后续的将军皆为吉宗的子孙时,这段经由他亲手“打磨”的历史,便成为德川家族统治合法性的注脚。

权力游戏与制度革新的并存,正是吉宗作为一代将军的双重面貌。

历史余响与后世评价

宽延四年(1751年)六月二十日,德川吉宗卒于江户,享年六十八,葬于上野宽永寺,谥号“有德院”。他在位三十年,推行改革近三十载。虽未能彻底扭转封建体制的衰微,但确实延缓了幕府的崩溃。

今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吉宗时代的农具与“元文小判”并列展出。它们锈迹斑斑,却静默诉说着同一个事实:改革并非惊天动地的革命,而是务实者在制度裂缝间的点滴修补。

明治维新时,福泽谕吉等人倡导西学,追求实用之道。事实上,吉宗早在一个世纪前便已为“实用主义”在日本播下了种子。他以俭朴、法治与制度构建,为江户时代延命百年。

德川吉宗的一生,像一首低沉而绵长的长歌。没有惊世骇俗的辞藻,却以布衣粗食的姿态,修补了幕府的裂缝。他用俭朴驯服权力,以实用稳住财政,以制度重塑秩序。

德川吉宗并非革新派的激进者,而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家。正因如此,他的改革并未推翻旧制,却延续了百年国运。他的遗产,不在于重建辉煌,而在于证明:即便暮色苍茫,也有人愿意点燃一簇务实的火焰,让后人得以循着微光,走向新的黎明。

江户的夕阳依旧每日沉落,但德川吉宗的名字,却随着“享保改革”的余音,在东京湾的波涛间久久回荡。(2025年8月22日写于日本千叶“丰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