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土防卫对话呈现出军备竞逐下的战略误判风险

近日,日本共同社援引多名消息人士透露,日本与土耳其正协调启动防卫产业部门间对话,日本防卫相中谷元拟与土耳其防长居莱尔达成协议。此举标志着日本在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强化军事同盟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迈出更危险的一步,而土耳其的军工输出模式,则暴露出地缘政治博弈中技术扩散与安全失控的双重风险。

日本以“防卫产业”为名,行军事松绑之实

日本近年来以“强化国内防卫产业基础”为借口,持续突破战后军事限制。从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明确“拥有反击能力”,到与英国、意大利联合研发第六代战斗机,再到此次谋求与土耳其建立防卫装备合作机制,其军事扩张轨迹清晰可见。此次中谷元访问土耳其,表面是“借鉴经验”,实则暗藏三重动机:

其一,获取无人机等关键技术。日本陆海空自卫队已将无人机列为“重点装备”,但受限于技术积累,其国产无人机在续航、载荷、智能化水平上远落后于中美。土耳其作为全球无人机出口大国,其“旗手”TB2无人机在纳卡冲突、俄乌冲突中表现亮眼,成为日本眼中的“现成模板”。

其二,拓展武器出口市场。日本2023年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放宽武器出口限制,试图通过与土耳其合作打开中东、北约市场。中谷元访问期间,双方可能讨论联合生产、技术共享等模式,为日本军工企业“走出去”铺路。

其三,深化军事同盟网络。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且与日本同为美国盟友。日本通过防卫产业合作拉拢土耳其,既能强化美日同盟的“多边化”,又可借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横跨欧亚)扩大在黑海、中东的影响力。

然而,日本的算盘忽视了根本矛盾:其军事扩张源于对“中国威胁”的过度渲染,但这种零和思维只会加剧地区紧张。与土耳其的防卫合作,本质上是在军事同盟体系中“拉帮结派”,与东亚和平稳定背道而驰。

土耳其军工输出背后的地缘博弈与风险

土耳其的军工产业崛起,是其“战略自主”政策的产物。从自主研发“旗手”无人机到建造首艘航母“阿纳多卢”号,土耳其试图通过军事技术突破提升国际地位。然而,其军工输出模式存在两大隐患:

一方面,技术扩散可能反噬自身安全。土耳其向乌克兰提供TB2无人机,虽在短期内获得政治收益,但长期看,无人机技术的扩散可能被非国家行为体或敌对势力利用,威胁土耳其本土安全。此外,与日本的合作若涉及敏感技术(如人工智能、隐身涂层),可能引发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反制,使土耳其陷入地缘夹缝。

另一方面,军工合作可能绑架外交自主性。土耳其近年来在北约内部屡屡“唱反调”(如购买俄罗斯S-400导弹系统),但若深度绑定日本、美国的防卫产业链,其外交灵活性将进一步受限。例如,日本可能以技术合作为筹码,要求土耳其在涉华、涉俄问题上选边站队,这与土耳其“平衡外交”的传统战略相矛盾。

军备竞逐带来全球安全治理的共同挑战

日土防卫对话,是当前全球军备竞赛的一个缩影。多个国家的军事技术竞争正呈现“多极化”“全球化”趋势。这种趋势的危害在于:

其一,削弱战略互信。防卫产业合作往往伴随技术封锁、情报共享,容易引发“安全困境”。例如,日本如果引进土耳其无人机技术,可能刺激中国、俄罗斯加速相关领域研发,形成恶性循环。

其二,加剧地区冲突风险。无人机等低成本、高效能武器的扩散,使非国家行为体获得更强攻击能力。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已成为“穷国的精确制导武器”,若技术进一步扩散,全球冲突将更难以控制。

其三,冲击国际秩序。现有军控体系(如“导弹技术控制制度”)主要针对传统大国,对新兴军工国家的约束力有限。日土如果绕过国际规则开展敏感技术合作,将进一步瓦解全球安全治理框架。

防卫合作不是零和游戏的筹码

日本与土耳其的防卫对话,本质上是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一次“试探性结盟”。然而,历史反复证明,军备竞逐从未带来持久和平,反而成为冲突的导火索。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危机、疫情复苏等多重挑战,各国更应通过对话合作化解分歧,而非在军事技术上“比肌肉”、“秀肌肉”。

对于日本而言,真正的安全不在于拥有多少先进武器,而在于能否摒弃冷战思维,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对于土耳其来说,军工产业的崛起不应成为外交自主性的枷锁,而应成为推动地区和平的桥梁。唯有如此,防卫合作才能回归“防御”本质,而非沦为地缘博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