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韶关那片充满岭南风情的土地上,丹霞山的奇峰怪石早已声名远扬,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探寻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我呢,却更向往那座隐匿于山水之间的千年古刹——南华禅寺。早早听闻那里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弘扬“顿悟法门”的道场,历经一千五百余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六祖真身与诸多珍贵文物,宛如一部活着的佛教史书,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禅宗文化的深邃。于是,5月24日,怀揣着这份敬畏与好奇,我踏上了前往南华禅寺的旅程。
抵达南华禅寺时,看到柔和的光线洒在寺前的曹溪门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秘。“敕赐南华禅寺”的匾额在阴云密布的空下也闪烁着特有的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我深吸一口气,缓缓跨过门槛,放生池中乌龟悠然游弋的身影映入眼帘,它们似乎在这片宁静的水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池畔乌泱乌泱的香客们手持香火,虔诚地祈福,那一缕缕青烟袅袅升起,带着人们的愿望与期盼,飘向未知的远方。人们总是需要一个寄托,一份信仰,来支撑自己前行。
再往里走,宝林门的红墙青瓦在绿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走进“天王宝殿”,四大天王的雕像威严而慈悲,他们手持法器,目光炯炯,仿佛在守护着世间的安宁与祥和。殿中供奉的弥勒佛像笑容可掬,那灿烂的笑容仿佛能驱散世间的一切阴霾。背后韦驮菩萨手持金刚杵,神情庄重,让我感受到了佛教护法神的力量与威严。我静静地站在殿中,闭上眼睛,聆听着自己的心跳声,仿佛与这庄严的氛围融为一体。
穿过“天王宝殿”,“大雄宝殿”的雄伟气势扑面而来。殿中三尊大佛庄严肃穆,他们的面容慈悲而祥和,仿佛在俯瞰着世间的众生。两侧的五百罗汉形态各异,有的怒目圆睁,有的笑容满面,有的手持法器,有的盘膝而坐,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修行故事。我沿着殿堂缓缓前行,目光在每一尊罗汉像上停留,试图从他们的表情和姿态中读懂那份超脱尘世的智慧。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容易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忘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而此刻,站在这五百罗汉面前,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一种放下执念、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方式。
终于,我来到了南华禅寺的灵魂所在——“祖殿”。这座始建于宋代的殿堂,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殿中供奉着六祖惠能真身像,那是我此行最期待见到的。当我第一次看到六祖真身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真身像通高八十厘米,外涂红褐色油漆,双手叠置腹前,闭目作入定状。尽管历经千年,惠能大师的面部轮廓依然清晰,眉宇间透露出超凡脱俗的智慧与慈悲。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禅宗祖师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我想起了六祖惠能大师的传奇人生。他出身贫寒,不识字,却凭借着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虽不同,佛性有何异”,成为了禅宗第六代祖师。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把印度传入的佛教彻底中国化、平民化。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迷失了自我。而六祖惠能大师的禅学思想,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灵,让人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本真。
在“祖殿”内,除了惠能真身,还供奉着明代丹田大师的真身。丹田大师则是南华禅寺的常住僧人,六十一载未曾离寺,七十九岁的时候沐浴更衣,怡然坐化,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与执着。站在这些高僧的真身面前,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他们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离开六祖殿后,我踏入了藏经阁。此处堪称南华禅寺的文物瑰宝之地,据传藏有唐代武则天御赐六祖的千佛袈裟、历朝历代的圣旨,以及元代用八思巴文撰写的圣旨等稀世珍宝。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阁内还立有一块由清初“三藩”之一、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所撰的《重修御经阁碑记》。
寺内还有一口卓锡泉,俗称“九龙泉”。相传六祖惠能曾在此浣洗袈裟,泉水终年流涌不绝,清澈甘洌。我走到泉边,轻轻蹲下身子,用手捧起一捧泉水,感受着它的清凉与纯净。那泉水从指缝间滑落,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与我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忍不住喝了一口,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这清泉一扫而空。周围的人们也纷纷带着水桶来接盛山泉水,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泉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一种心灵的慰藉。
在南华禅寺的周边,是一片清幽宜人的环境。寺后九株古老的水松与卓锡泉相伴,它们见证了这座古刹的兴衰荣辱,仿佛是岁月的守护者。我沿着小径漫步,脚下的石板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古老的乐章。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与远处传来的梵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我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这一切,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与禅意的融合。
离别之际,我缓缓回望这座千年古刹,心中莫名涌起一股深深的感动。此次南华禅寺之行,我不仅领略了它那庄严肃穆又神秘莫测的氛围,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禅宗文化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世人皆言,禅宗最为看重的便是“顿悟”之境,而我恰恰自认为是个在“顿悟”方面资质平平之人,那些高深莫测的禅机,于我而言,如同天书一般难以参透。
在我看来,“顿悟”与“信仰”存在着微妙且激烈的冲突。“顿悟”追求的是刹那间的灵光一闪,是摒弃一切繁杂思考后的直接领悟,它要求人具备极高的悟性和机缘,更多的要求是“放弃”;而“信仰”却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坚定的修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坚守中,对某种理念、某种精神的不懈追寻。“顿悟”强调偶然与瞬间,“信仰”侧重持续与恒常,这两种看似殊途同归,实则内在逻辑迥异的力量,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拉扯,让我在禅宗文化的探索之路上,既向往顿悟的洒脱,又绝对不会割舍信仰带来的笃定!(2025年5月24日写于禅溪苑正念房;2025年7月11日修改日本千叶“丰乐斋”)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