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池田大作思想与中日人文交流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召开

大会合影

6月29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本国创价大学及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日语与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度池田大作思想与中日人文交流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盛大举行。研讨会以“人本主义与和平——中日友好交流的新展望”为主题,聚焦池田大作的“人间革命”、跨文明对话及全球共生伦理,探讨以东方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为中日人文交流及全球和平治理注入新动力。

大会主旨报告发言

群贤毕至共话和平与人文交流

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创价大学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5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池田大作思想的哲学内涵、实践路径及对中日人文交流的推动作用展开研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在开幕式上表示,池田大作作为中日友好的重要推动者,其人文精神与和平理念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具有深远意义。他强调,学校致力于搭建中外人文交流桥梁,此次研讨会是这一使命的体现。日语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陈多友教授指出,面对全球挑战,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对话与合作至关重要,研讨会旨在挖掘池田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契合性,为全球和平治理提供东方智慧。

创价大学校长铃木美华教授表示,创价大学秉承池田大作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和平建设者。她期待通过研讨会深化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合作,探索池田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主旨演讲:多维视角解读池田思想

中国原驻日本大使、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强调,中日“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传统在国际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中日关系正重启改善,需遵循两国政治文件原则,深化经济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构建契合新时代的稳定关系。和平友好与合作共赢是中日关系的未来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教授从和平主义视角,分析了池田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合性,提出通过“人性革命、教育赋能、制度创新”实现和平共生。他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理论创新,中日关系是实践这一理念的关键命题。

陈多友教授阐释了池田思想的三大核心支柱——“生命尊严”“和平共生”“文明对话”,指出其通过个体内心变革推动社会和平,倡导文明共鸣而非冲突。池田通过访华、教育实践及青年交流等举措,构建“共生世代”,为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方案。创价大学高桥强教授聚焦池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分享其与中国学术机构的合作成果。复旦大学胡令远教授分析了池田思想对战后日本社会转型的影响,提出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启发意义。厦门大学吴光辉教授探讨了池田和平思想在数字化时代的拓展,强调其人本主义精神可延伸为数字人权与共生伦理。长春师范大学张晓刚教授梳理了池田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践,倡导将其思想应用于和平教育与国际关系。

平行论坛

平行论坛:多元议题深化交流

研讨会设置七个平行论坛,50余位专家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日关系中的实践、池田和平思想的当代价值、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创新、新时代交流的机遇与挑战、青年交流的理解增进等议题展开研讨。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与会者为深化中日人文交流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建议。

成果丰硕,展望未来

创价大学安武妙子副教授称此次会议为“跨越国界的思想盛宴”,彰显了池田人文精神与和平理念的全球价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杨晓辉教授表示,研讨会通过多层次交流,深化了对池田大作思想的理解,凸显其在促进中日人文交流及全球和平治理中的意义。

研讨会为中日学术界搭建了对话平台,为推动两国人文交流、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在全球化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中日两国肩负以智慧和对话化解分歧、共创未来的使命。会议的成功举办,为续写文明互鉴新篇章奠定了基础。

此次中日学术研讨会搭建起高效沟通平台,推动两国人文领域展开深度对话。在全球化与技术变革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研讨会成为双方学术观点交融互鉴的重要载体,为理性探讨和消弭认知分歧提供了可行路径。会上的思维交锋与经验共享,深化了中日学术研究的相互认知,为后续拓展人文交流合作筑牢根基,也为全球和平发展议题提供了学术思考与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