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政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兼作家王敏因把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而闻名。最近,基于她长期以来对国际文化交流及对日本文化的海外传播的贡献卓著,受到了文化厅长官的表彰。王敏在研究和写作之余,经常走访日本和中国各地,向年轻人讲述跨文化理解的意义和必要。近日,记者就对日中文化交流的看法等问题采访了王敏。
记者:获奖感想如何?
王敏:此次获得表彰的理由是:长年以来坚持日中文化交流和对相关领域的积极贡献,同时还把宫泽贤治等日本作品的精髓翻译成汉语,介绍给中国的广大读者,为日中的相互理解及传播日本文化作出了贡献。我在日本居住了20多年,一直把促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作为自己的人生的一部分,此次获得表彰也算对自己的人生小作交待,我为此而感到欣慰。
记者:对于中国人的跨文化理解,你最近做了哪些工作?
王敏: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等活动后,对本国文化日益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了解他国文化在今后也将变得重要起来。我一直在中国各地进行着演讲,比如今年2月,在清华大学做了题为“异文化理解•日中相互理解的新时代”的演讲。
记者:中国人对日本文化的看法如何?
王敏:不同年龄层的人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层次不同,有人把日本文化视作中国文化的亚流,而有些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人则对日本抱有憧憬之情。我想,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将越来越月习惯逾越国籍、人种和民族来看待对方的文化,比如“就动漫谈动漫”,就单独的领域来分析和评判文化中的单项,认为好的东西就是好的,而不是以文化的整体价值来看待其中的某个项目。因此,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已经本能的掌握了对日本文化以及对世界文化的读解。
记者:日中两国经历了“政冷经热”的时代,这一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敏:文化是国民与国民相互交流的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那么就无法在其上建立政治、经济等“建筑”。几年前日中政治关系出现恶化,或许就是因为对这一交流基础疏忽的缘故吧。
我反复强调的是,在国家关系中,文化与政治、外交、经济不同,是普通国民能够参与的部分。中日两国国民以生活文化为切入点,促进相互了解,这将成为和平的基础。
记者:具体应该怎么做?
王敏:最近,我在因徐福东渡地而闻名的和歌山县新宫市向高中生们讲述了“为什么理解不同文化很重要”的话题。谈到了日本人喜欢吃的饺子的由来,七夕、赏月、上巳等许多日本节日起源于中国等。高中生们都非常感兴趣。另一方面,中国的年轻人每天都接触到日本的动漫和电视剧。这样,两国国民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正在无意识之中了解着对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到了这一点,人们将变得“有意识”的去了解,因为生活中不能缺少。比如日本市场的商品大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孩子们都喜欢日本的轻音乐。用不着刻意去学习和领会,只要稍稍留意能够对身边的日常用品进行再认识。我去年在日本进行了二十多次类似演讲,在中国也作了十多次讲座。
记者: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爱称被定为“紫蚕岛”,你作为命名委员会成员之一如何看待这个爱称?
王敏:紫色是道教中表示仙人气象的颜色。和中国的“紫禁城”一样,在日本也是高贵的颜色。养蚕则由中国传入。在日本,皇后每年都要举行养蚕的仪式。“紫蚕岛”这一名称在表述两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包涵着希望日本馆成为联结两国文化的窗口的寓意。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