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战争孤儿” 迫切需要“心灵的栖息地”

目前,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内居住着75名日本侵华战争后从中国回国的“战争孤儿”,该县明石市也有着这样进入高龄化的24名“战争孤儿”。 7月19日,为了打造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在明石市朝雾生协会馆举行集会。大约40位“战争孤儿”和他们的中国人配偶参加了这次活动。

与会者表示,“希望我们今后能够有这样让心灵敞开的场所,能够有这样快乐生活的场所。”“在这样的空间里,应该既可以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可以与日本市民相互交流沟通”。许多“战争孤儿”回忆起他们回国以后还没有来得及适应日语和日本生活习惯就被强迫参加重体力劳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高龄。说到这些,他们当中许多人掉下了眼泪。

参加集会的泽政道(61岁)呼吁,“要给我们提供能够融入日本社会的空间!”泽政道1947年出生在中国东北。1945年战争结束以后,他被一对中国木匠夫妇收养,38岁的时候返回日本。小的时候,他在外玩耍时,总是被人叫做“小日本鬼子”,还时常遭到打骂,初中毕业后进入一家油田公司,也因为是“日本人”而得不到升迁。这种身份让他饱受其苦。

1986年,泽政道作为日本人回到日本定居。但是,由于他不会说日语,只能一边辗转车工和缝制工等工作,一边努力地存钱。3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办了一家铁工所。不料,2年后又遭受右腕切断的大伤。从那以后,他每天只能在外买饭吃,回到家里就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以“自立”作为目标的泽政道,结果等来的是“孤独”。

转机出现在2004。“国家没有完成帮助回国孤儿自立的义务”,以此为理由,大批“战争孤儿”联合起来起诉日本政府,要求进行国家赔偿,他们也因此汇聚到一起交流。

7月12日,日本兵库县伊丹市组建了支援“战争孤儿”的“市民会”,并又在大阪与神户之间选定了一个活动场所。但是,在“战争孤儿”最多的神户市却没有这样的活动场所。负责接受“战争孤儿”咨询、本身是“战争孤儿”二代的有马久美子(39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我所知,许多‘战争孤儿’是只身一人在家,常常感到忐忑不安,他们非常害怕自己会孤独地死去。所以,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具有精神关怀和生活支援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