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推荐后的网上“检索”
千百年来,中国人谈起“农业”二字,自然而然想到的会是“温饱”二字;即使拔高层次地想一想,大概也就想到“丰衣足食”,说白了,仍然是穿衣、吃饭。
或许因为这样,当主管农业的昆山市副市长朱兴农建议记者去采访位于该市张浦镇的台资企业“上昆氏精致农业(昆山)有限公司”时,记者口头允诺,心中仍在想着“温饱”、“丰衣足食”等几个离不开“农业”的高频词。
作为记者,采访前是要“做功课”的。好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不需要穷尽一切的“人肉搜索”,仅通过“检索”也可以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一二。这次,首先让读者感服的是3位网友的“发现”。
一位网友在网上开博,起名为“谁说彩虹是天边的幻影”,小资的味道浓重,显然已经不属于追求“温饱”的社会阶层。她在“近来行踪”中这样写道:“好久没有博客了,主要是工作太忙,回到家又要忙,回家后要忙着完成我的十字绣,我就每天盯着那些个格子飞针走线,然后看到两个可爱的孩子在我手上诞生。满有成就感的,我觉得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我贤妻良母的本质,哈哈……等我大功告成后再贴出来秀秀。”接着,她又这样写:“最近去了一个叫上昆氏的生态果园,风景不错,果子都是从台湾引进的品种,真的很好吃,哈哈……”然后,她悉心地粘贴了自己拍摄的四张照片,照片下的说明依次是“这是附近的一个提子园。成熟的提子味道不错”,“上昆氏的梨子,汁多肉细,而且都是套袋结果的,摘下来就可以吃”,“这里是果园的一条小河,河里有鱼,可以在休闲的时候来个姜太公钓鱼”,“远处的那一丛黄色是一大片的花,因为这里的老板喜欢。那个小凉棚是烧烤的地方”。
另一位名为“西兰”的网友,在题为“原生态夏季风”的散文中抒情地写道:“‘原生态’三个字,成了近几年的流行语关键词:原生态旅游、原生态企业、原生态教育、原生态建筑、原生态食品、原生态美女、原生态文化等,名称繁多,……如果把‘原生态文化’层层剥开,可见原生态音乐、原生态歌曲、原生态诗歌、原生态舞蹈等一大串名词,躺在‘文化’乳汁满盈的怀抱里。2007年春的某一天,夏季风文学社的社员们聚集在张浦‘上昆氏农业生态园’,切磋文学,探讨夏季风的发展,这是一个颇有创意也非常有意味的安排,是文学与自然、诗歌与自然相互依偎的一种生存状态。那天,阳光很温暖,春风也非常夸张,将生态型的果园风景吹来吹去,社员们也似乎看到了被吹过来吹过去的夏季风故事,在明媚的春日里缓缓浮动。”
还有一位网友这样提问:“听说张浦有个生态园,有人知道在哪儿吗?”另一位网友则回答:“我是张浦的,就是机场路上的上昆氏,里面种的好多果树,还可以烧烤,钓鱼。”
就是这三则非新闻报道性的“网讯”,让记者意识到“农业”的内涵已经伴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已经在“温饱”、“丰衣足食”的后面可以新缀上“休闲”、“观光”、“旅游”、“原生态”、“文化”等等词汇了。于是,记者直奔“上昆氏精致农业(昆山)有限公司”而去。
“商机”中的“情缘”
昆山的台商占大陆台商的九分之一。在这九分之一的台商中,绝大多数是投资于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这样,“上昆氏精致农业(昆山)有限公司”为何在昆山投资农业,就成为记者第一个想了解的问题。
“上昆氏精致农业(昆山)有限公司”的“掌门人”黄旭恒先生淡淡地叙述着。在此之前,黄旭恒先生的大伯在大陆的河北、山西都搞了农圃,且有不错的收获。后来,黄旭恒先生的大伯来到昆山,最初是想做一点阳澄湖大闸蟹的买卖,结果听说昆山市政府正在为农业招商引资,他又看到了机场旁边的这块地,就非常动心,回到台湾后就讲给黄旭恒先生的父亲。
据黄旭恒先生介绍,在台湾,没有自耕农身份的人,是永远不能购买耕地的。这样,许多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台湾土地改革成功的人士,内心中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土地的情结,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亲手侍弄一块土地,亲手创造出土地的累累果实,既是一种享受,也是对个人价值的一种认可。在著名的台湾大学数学系担任教职的黄旭恒先生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先是缘于这种情结,黄旭恒先生的父亲动心了。
黄旭恒先生还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在台湾被称为是“番薯芋头家庭”,父亲是台湾本省人,母亲则是河北人,他是本省人和外省人爱情的结晶。台湾“解严”以后,黄旭恒先生的母亲带着儿子急匆匆返回河北的家乡,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催”的情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黄旭恒先生记得当时家乡的村内只有一部电话,需要通过村广播站通知才能来接的事情;他还记得给家乡带回第一个抽水马桶的事情。
记者在猜想,黄旭恒先生的父辈之所以能够在昆山投资农业,除了那种浓厚的“土地情结”外,背后还应该有一种拂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应该说,我们很少探究台商投资大陆背后隐蔽的、深层的情感。他们固然看重“商机”、寻找“商机”、创造“商机”,但每一个投资人的身上都应该有一种情感的因素无声无息地缠绕着。而人,在情感的面前,常常是无从选择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一位商人对一块土地、一项事业投入情感的时候,“商机”也往往由此产生。甚至可以这样说,“商机”源于“情缘”。
那是一个没有直航的年代。近在咫尺,却要望“近”生叹。2003年3月14日,先是到了日本东京,从那里转机再到上海。到昆山的时候,已经是3月16日了。
“近乡情更怯”。黄旭恒先生的父亲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了10多个人,这其中就有他正在阳明大学任教的儿子黄旭恒博士。明明是来投资,是来商谈,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人呢?黄旭恒先生回忆说:父亲大概心里还是不踏实吧。他之所以带这么多人,可能是想做到“输人不输阵”。结果,投资的意向虽然成立了,但那几天罕见的寒冷,让黄旭恒先生的父亲决定让儿子来管理这家公司,自己仍在台湾的讲坛上挥鞭执教。
这样,“上昆氏精致农业(昆山)有限公司”诞生了。这其中,“上”指的是“上海”,“昆”指的是“昆山”。从这个企业的名称里,可以看出一个投资者怀有的期冀与理想。
“贵人”与“信任”
出师不利。投资,意味着利润,也意味着风险,具有成功的可能,同时也包含着失败的变数。
“上昆氏精致农业(昆山)有限公司”在昆山投资后收成水果的第一年,用黄旭恒先生的话说,是“国外市场死掉了”。这对于一个农产品依赖于国外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痛心疾首的。本来,一箱水果可以卖出60元;此刻,一箱水果的价格只有10元。就是这样,收购者还要摆出一副恩人的姿态,把价格一压再压,即便如此,货款还要拖很长时间才付。自从大唐白居易吟诵出那句“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后,人们都认为商人不顾亲情地离家在外是在疯狂地追逐利润,有谁能知,遇到这这种时候,投资在外的商人,连死了的心都有!
黄旭恒先生说自己的公司之所以没有能够倒闭,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一位“贵人”。一位上海经销商不但收购了他的水果,而且还提前把款项支付给他。这样,使他的资金得以流转,资金链没有彻底断掉。时至今日,黄旭恒先生已经在上海开办了34个直销店。他说,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还因为我感恩,我要回报。
父子同门。黄旭恒先生早年曾经在台湾大学心理学系读书,后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下博士学位,回台湾后在著名的阳明大学任教。从心理学博士、大学教师到一家农业公司的“掌门人”,黄旭恒先生显然在做跨度极大的人生选择。“有过后悔吗?有过担心吗?”记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有”。黄旭恒先生纤毫没有掩饰。“直到今天,我妈妈都不同意我这样做。在妈妈看来,投资可以,但不要自己亲自来管理。她认为一个七代人都是读书人的家庭,是不应该出一个‘农户’的。我呢,当初心里也没有底,离开阳明大学时办理了一个停薪留职手续,但那个手续的有效期仅仅是两年。最初的失败,也曾经让我心灰意冷。但是,我又是一个喜欢迎接挑战的人,不肯轻易退却的人。这样,我坚持了下来。”
身为心理学博士的黄旭恒先生,曾经努力向“专家”学习果农技术,学习怎样辨别水果,怎样鉴定水果。但是,他很快发现,那些从果农嘴中轻易可以说出来的“知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有搞清楚。黄旭恒先生还看到,一些果林技工走进园林,看似无意,这边拽拽树枝,那边剪上两剪子,结果,这个技工走过的地带,果林就茂密地成长起来,最后真的果实累累。黄旭恒先生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全能的人才,无论怎样学习,果林技术都会是自己的一个短项。
一个人在追求事业时,应该是“扬长避短”,让“强项”更“强”,而不是可以把“弱项”变“强”。想明白了这一点,黄旭恒先生信任地把果林的技术管理都交给技术员工去做,自己发挥专业特长,分析客人的心理,从听觉心理学、颜色心理学入手,研究成品的包装,开拓新的市场。结果,这种信任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家”才会“落地生根”
采访黄旭恒先生的时候,记者不时为地为他在谈吐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激情所感染。
原来,黄旭恒先生在台湾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位社团活跃分子。那时按照有关规定,台湾的大学里面,组成一个校园社团的要求是必须有150人以上参加。但是,台大毕竟就是台大,老校长傅斯年先生在那里保留了一份五四运动的香火,书写了“归骨于田横之岛”的遗愿,树立了一种知识分子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正因为此,台湾大学的学生社团,只要有两个人参加就可以组成,一个人还可以参加多个社团。承蒙此福,黄旭恒先生在台大参加了11个社团。这为他今后贡献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旭恒先生的观察是细致的。2003年9月13日,他在上海购买了一部面包车,从此开始在上海和昆山之间奔跑。他发现,当初从上海到昆山的途中,一路都是稻田。不久,伴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从昆山出去5公里内还可以看到稻田,然后就是一家工厂连着一家工厂了。如今,从昆山到上海的途中,已经几乎看不见稻田了。黄旭恒先生的细致不仅在“发现”上,还体现在他用照相机的镜头一一地记录了这种“发现”。他略带“遗憾”地说,当年,这里还可以拍摄到满地油菜花的景象;今天,这种风景已经成为往日风情了。
说到这里,黄旭恒先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芒,“有时候想一想,真的觉得不可思议。没有什么巨大动荡和震撼,但经济与社会就有了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为自己一生能够亲眼见证这种变化而感到荣幸。”
黄旭恒先生自称在昆山几乎没有什么台湾朋友,而是把昆山当家了。他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之点当作家,才会产生感情,才会在那里落地生根。”如今,黄旭恒先生已经连续3年在大陆度过春节了。过年的时候,他要到昆山的乡村看看春节民俗,看望辛苦一年的员工,在寺院点燃一炷香火,寄托事业发展的心愿……
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黄旭恒先生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第三天就独自前往成都。他眼噙着泪水看到灾区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碎的景象,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够为灾区民众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方面做一些工作。但是,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黄旭恒先生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离开灾区以后,黄旭恒先生组织他在大陆的七个企业为灾区捐款。当新闻媒体、慈善机构都想宣传他的这种善举时,黄旭恒先生婉拒了,他说:“我不要出名,我也不要借此打造企业形象,我真的是想为灾区做一点事情。”
还应该提到一个插曲:黄旭恒先生从灾区回来以后,公司专门召开了董事会,董事们认为身为经营者的黄旭恒先生“私自”前往灾区,是对公司的“一种不负责任”,因为“你已经不完全属于你个人,还属于公司;你可以对你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但不能对公司不负责任”。于是,猛烈的“炮火”倾头而下,黄旭恒先生只好“检讨”自己的“莽撞行为”。
讲完这个插曲后,黄旭恒先生告诉记者:“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个小学校的情景时,我就知道我不能不去了”,这时,他的眼圈又潮润起来……
相关链接
上昆氏精致农业(昆山)有限公司为台湾独资企业,是一个新型的高科技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团队。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果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种植、加工、冷藏、包装及销售,是一个产销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的公司。总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有效经营期五十年。
公司在昆山、山东、江西、福建、石家庄及四川等地拥有自营、合资农场及育苗基地数处,主要以高接换头、种植与培育由国外直接引进的优新果树品种。公司拥有日本及台湾进口的自动选果和分级包装流水线设备,果品按国际标准严格分级,并且公司以质量、技术和诚信为三大服务标准,因此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口碑,果品出口供不应求。
公司设有实验图和接待站,规划面积150亩,集餐饮、娱乐、休闲及观光为一体,位于环境优雅的昆山张浦镇机场路脚下,交通便捷,空气清新。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博览会所带来的庞大商机,公司开展了农业定单工程,将国外直接引进的优新品种,选择适当的地区与果农建立保价包销合作生产基地,创造最佳产和销的竞争优势。
上昆氏始终本着扎根神州、放眼世界;取之于农、造福于民的投资初衷,在现有基础上再接再厉。更将不断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及开发新品种而努力,随时为海内外农业朋友们和广大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