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华新论:抛弃施恩者的心态了解日本

中国人喜欢讲述日本当年派出一批又一批“遣唐使”的故事。其实,认真考察起来,一千多年前日本全盘学习唐朝文化,并不是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观察外部世界而寻求自我发展的特点,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取舍长短。例如,日本并没有学习唐朝的宦官制度,也没有引进唐朝的一夫多妻制,而以律令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唐朝后期,日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后,就开始摆脱了对唐朝的简单模仿,进入独立的本土文化阶段,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为“国风文化”。此后,日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虽然仍然服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越来越具有相当程度的成熟性、独立性和自觉性。

对于外来文化和技术,日本表现出强烈的收为己用的进取心。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和技术,一直被视为“奇技淫巧”,始终是宫廷少数官僚的把玩之品,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十分有限。而同期传入日本的西方文化和技术,却渗透进了日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开始对日本产生深刻的影响。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仙台的藩主甚至派遣“庆长遣欧使节团”到达了欧洲,晋见了西班牙国王和教皇。18世纪,学习荷兰的“兰学”在日本兴起,并成为全国上下的显学。实际上,明治维新前,日本已经完成了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启蒙,并在精神上准备好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大规模改造。而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王朝却以泱泱大国自居,拒绝看到世界潮流的变化,从而丧失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西化、同时也是去中国化的进程。“脱亚入欧”的口号足以反映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高涨热情。在那时,日本舆论甚至热火朝天地议论要去掉日语中的汉字而改用罗马字,但讨论的结果是,汉字已内化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何必要去掉呢? 于是,汉字在日本语言里沿用至今,表现出日本文化的自信和胸怀。正如新加坡、印度等国至今仍把英语作为本国的官方语言和主要交流语言一样,它们并不认为这是令本民族羞愧的事情,英国人也很少以施恩者的心态看待此事。而中国对日本的真正了解,恐怕也应从摆脱施恩者的心态开始。(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