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问一个日本人,8月6日和8月9日是什么日子?他们准会告诉你:那是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的日子。日本人从小学开始就接受这样的历史教育:日本是唯一遭受原子弹的国家,日本人深受原子弹之害……
日本有众多的影视作品以原子弹爆炸为故事背景,前些天富士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叫做《光着脚的元》的电视剧,拍得很感人,逼真地再现了广岛当年的惨状,把人们在瞬间失去亲人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电视剧也突出了日本人的顽强精神——在任何困境下都不言败,能够在废墟上重新崛起。
每年的8月6日和9日,广岛和长崎都要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纪念在原子弹爆炸中死难的日本人。今年8月9日,长崎市在和平公园举行追悼仪式,点上了6千盏和平之灯,这些灯都是中小学生制作的,他们还合唱歌曲,并为牺牲者默祷。人们的态度很虔诚,场面庄严肃穆。
日本人把原子弹爆炸称为“被爆”,他们在“被”字上做足了文章,那种“被害”的悲伤甚至被营造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但是这种日本式的悲伤却是孤独的,让人有一种无法和世界连接的感觉。
在长崎市的悼念仪式上,长崎市长再次猛烈批判了日本前防卫大臣久间章生有关原子弹的言论。久间章生说“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是无奈之举”,这话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民众的反应异常激烈,以至首相安倍晋三不停地道歉:“刺伤了很多原子弹受害者的心,对此我深表歉意。”关于原子弹和日本投降的关系,至少可以在学术领域论证一番吧,但在日本就这样被情绪化地一棍子打死了。关于战争,日本人只是陷于自己的悲伤中,重视一己感情而忽略了普世价值。久间的言论仅仅是简单的“失言”吗?在日本难道就没有人同意久间的言论吗?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些日本网民的言论,他们认为久间说出了真话,其他人只是不敢说而已。说投放原子弹是“无奈之举”的人,并不等于对牺牲者、受害者没有同情心,更不代表主张使用核武器,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战争而已,客观地说,这种见解是出于理性的直言。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日本人不明白?抑或是一种自欺欺人?
其实,早在1975年10月31日,日本昭和天皇访问美国归来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曾就原子弹爆炸发表看法,说“那是不得已的事”。当年的原子弹爆炸对天皇的心理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天皇发布的“诏书”中涉及原子弹的字句是:“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天皇诏书在字斟句酌中,明显地强调了这样一个意思:敌方“残酷之炸弹”,如果再打下去就会民族灭亡。这就由天皇之口证实了原子弹与日本投降的关系。
当年的广岛曾是日本的“军都”,1888年即明治二年,以凶猛作战著称的第5师团成立,总部就设立在广岛。1945年以前,广岛的宇品港是输送侵华日军的重要出港口,绝大部分侵华日军都是从那里出港。笔者曾听日本的和平人士说起,因为广岛曾是日本重要的军事城市,这也是广岛遭受原子弹爆炸的原因之一。日本在南京进行大屠杀,731部队搞人体实验,实施细菌战,对重庆、成都等地实施无差别轰炸……这些都和广岛的悲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一切,如今的日本民众哪怕是广岛、长崎人都知之甚少,被害城市的罪恶不堪的过去被谁掩盖了?
今天,广岛、长崎“被爆”悲情依旧,这是我们愿意理解的;人们在这两座城市祈祷和平,反对核武器,这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人们至今无法跨越那种一己感情,全面地议论、思考过去的战争,只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感动而对别人的痛苦漠然,这是悲情中的悲情。也许这是日本民族无法跨过的坎。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