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空房租赁市场正在沦为诈骗“中转站”

在东京,一间无人居住的出租公寓,竟成了犯罪集团“收钱”的中转站。随着警方的侦破,这一看似荒诞的事实揭开了日本房地产行业隐藏的灰色角落——空置房正被利用为特殊诈骗的隐秘据点。

从“空房”到“犯罪现场”

10月30日,东京都警视厅特别搜查课宣布,逮捕了隶属暴力团“住吉会”系的44岁成员等两人,罪名是通过电话诈骗骗取现金三百万日元。案件看似普通,但犯罪手法却耐人寻味。

他们冒充“安全协会职员”,谎称受害者的手机感染病毒,诱导对方以“保险费”名义汇款。汇款方式不是银行转账,而是被要求将现金打包,用快递寄往东京都练马区的一处出租公寓。那间公寓恰恰是空房——没有住户、无人监管。

快递员将包裹即放在门口后离开,早已在附近等待的“取款人”再悄然现身取走现金。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受害者报告称,“取款人”甚至用从不动产业者处获得的备用钥匙进入屋内,伪装成住户,令追查难上加难。

幕后推手:掌握钥匙的不动产从业者

警方调查发现,这些空房的信息,并非犯罪集团自行摸排所得,而是不动产业内人士“提供”的内部资源。

一名不动产公司职员从业内搜索网站上,获取了空房信息及合钥存放地点,并以数万元酬劳的形式向诈骗集团泄露。为了掩人耳目,他还伪造“看房预约”记录,作为访问空房的理由。

这种行业网站本用于方便房产中介迅速为客户匹配房源,部分系统甚至能显示合钥寄存地或钥匙箱编号。如今,它却被利用成“犯罪导航平台”。业内人士指出:“本来是高效率的服务机制,却在无监管下成为犯罪分子钻空子的入口。”

“394万套空室”的隐忧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出租用空屋”约有394万套,比五年前增加17万,创历史新高。少子化、城市化和人口外流,使空房成了日本房地产的“慢性病”。

在这些无人居住的空间中,隐藏的不只是灰尘与寂寞,更是犯罪的温床。警方指出,仅在东京都警视厅的辖区,2024年就查实约300起利用空房收取诈骗赃款的案件,总金额高达30亿日元。部分房间甚至被用于毒品交易、伪造证件领取信用卡等违法活动。

这类“空房犯罪”有着极高的隐蔽性——没有邻居举报、没有房东察觉,警方追踪也困难重重。正如一位警察所言:“空房已成为‘犯罪基础设施’,其风险不可低估。”

监管真空与制度漏洞

事实上,日本政府早在2015年就注意到这个风险。国土交通省曾要求房地产行业网站“不得公开合钥信息”。然而,这一要求仅属“建议”,非强制措施。部分网站仍可在内部页面显示钥匙存放位置,而网站运营者甚至无需持有宅地建物取引业(房地产经营)许可证。

这种“无监管地带”,恰是问题的根源。日本警察厅虽在今年1月再次提醒业界“强化钥匙与信箱管理”,但缺乏法律约束力。业内人士直言:“网站属于谁监管?是国交省?还是警察厅?目前谁都说不清。”

结果便是——犯罪集团有机可乘,房东却浑然不知,受害者更是防不胜防。

当“安全钥匙”成了“犯罪钥匙”

一位不动产专家警告说:“合钥信息必须更加严格管理,房屋中介应确认使用者的身份与用途,防止异常预约。否则,一把钥匙就可能打开犯罪之门。”

他进一步指出,明确网站监管部门、建立统一安全标准,已成当务之急。否则,随着人口减少与空房增加,这类案件将持续蔓延,成为日本社会新的治安隐患。

房门之外的社会责任

这些案件揭示的,并不仅是个别的不动产黑幕,而是整个社会管理体系的脆弱。

当394万扇房门无人开启,它们不仅象征着人口减少的现实,也可能成为犯罪网络的新节点。

“钥匙”原本是安全的象征,却在信息化时代成了风险的密码。房地产从业者、监管机构乃至普通民众,都需要重新思考:空房如何安全、信息如何透明、责任如何划分。

否则,下一次敲开空房门的,或许不是租客,而是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