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上海市委官微“青春上海”10月28日19点发布消息:近日,台湾残疾歌手郑智化批评深圳机场“无人性”,逼行动不便乘客“连滚带爬”登机,引发热议。

事情发在10月25日下午,歌手郑智化微博发文讲自己深圳机场遭遇:登机时,升降车停至机门离机门地板25公分,他轮椅推不进,腿也没法跨入。操纵升降车司机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他连滚带爬进飞机。
25日傍晚6时许,微博账号@深圳机场在郑智化上述微博评论区留言致歉,并表示已启动核查。当晚11时许,深圳机场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随后,郑智化登机监控片段曝光,视频显示现场有工作人员协助,郑智化的描述与画面不符,舆论风向随即反转。10月27日下午,郑智化发布微博为“连滚带爬的用词道歉”“是我登机过程不顺,一时气愤的遣词”。
撇开谁对谁错,我们一起品品郑智化说的“因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

2020年11月1日举行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口数量达8500万。当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残疾老龄化和老龄残疾化现象更加明显。残疾人口与老龄化现象的结合也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适用人群不仅仅是残疾人,更包括老年人、孕妇、儿童等有需求的广大人群。
事实上,一个国家如何对待残疾人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晴雨表,能借此看清该国家文明程度高低水平。当社会的空间、制度、技术、信息没为不同身体状况人提供平等的通道、规则时,障碍就出现了。残障并不是个体的错误,更不是个体的选择,大多是环境、条件与制度对多样性不友好造成的。普通人习惯把残障视为人的弱点,其实,残障也是人类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就像人的长相、智力、体力存在差异一样。要让帮助隐形,让尊严显形。
在过去,我们一直习惯把残障理解为“个人缺陷”。过去若干年,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善意,多是停留在“帮一把”上:有人搀扶、有人抬轮椅、有人让座、有人关爱,这肯定是善意,但这善意依然建立在一种无形结构上——他们无法自主生活。今天文明的核心观念已发生巨大转变:从“帮助他们”到“不需要被帮助”——真正的文明,不是不断派人“帮”,而是设计出让他们无需被帮的生活。这意味着,帮助不再是场被凝视、被围观、被留意、被表彰的表演,是种悄无声息的存在,是时光无痕大寻常。
这几年,不必说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我们暑期研学去的银川、乌鲁木齐、喀什,许多地方轮椅使用者去商超、高铁站、地铁站,到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会被人们注视,因为坡道、电梯,就在那儿;在日本街头,我们看到盲人“快步”走在大街上,不需“别人领”,因为盲道平整、连续伸向前方,较为安全;在多哈亲见听障者办登机,不需“专人服务”,因所有信息早已通过多模态方式清晰传递给他。这是真正的尊严,不是“被照顾”,而是“不必被照顾”。
从更宽视野看,一个社会怎么对待弱势群体,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本质属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22年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进了我国无障碍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已从“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渐向“无障碍环境建设”过渡,从“设施”到“环境”,意味着无障碍内涵在逐步扩大。
记得曾读到一句话:对待弱势群体,必须落实从慈善逻辑到权利逻辑——一个文明社会最根本的变化,是从“慈善”转向“权利”。
毕竟,中国有几千万的残障人,他们真的是弱势群体。给他们建更多辅助行动设施,不是给他们特权,而是为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自由地在城市中出行、穿梭,让他们凭一己之力,也能与你我们一起享受生活的清风与阳光,体验热闹、繁华,这才是更值得追求的。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