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同乡校友杨振宁先生

周六午后,突然各大平台都在推送同一消息——“杨振宁先生逝世了”;我的学长、杨振宁先生走了。

朋友圈里,很多同学都在转发这消息,字字透着悼念与不舍,有人晒出我校合肥一中人气最高每日最热闹处地下通道里校友杨振宁的照片,有人重温先生为母校校庆发来的视频寄语,有人转发他在家乡合肥踏访的镜头,有人分享他在家乡名校中国科技大学讲学的视频……字里行间的悲痛与敬仰,让这个周末格外沉重。这位从合肥一中前身庐州中学走出的科学巨匠,告别了世界,却给中国给家乡给我们这些后辈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火种。

从西南联大学子到登上诺贝尔领奖台,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杨振宁先生用三大里程碑式成就改写了现代物理学版图:“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宇称不守恒”定律为物理学界劈开迷雾;“杨-巴克斯特方程”架起物理与数学的桥梁。物理学家、数学家和作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弗里曼·戴森称杨振宁是“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这赞誉背后,是杨先生面对“θ-τ之谜”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顶住整个物理学界巨大压力提出大胆假设,最终经科学实验验证并颠覆了传统认知。

敢于质疑大胆发问,杨振宁先生的做法,正是我们后辈需要学的。

数十年如一日,杨振宁先生“宁拙毋巧”的坚守让我们懂得:科学探索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计算,而是求真务实地静心钻研不懈攀登。

“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这质朴的话语,是杨振宁先生一生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1971年中美关系初露解冻迹象,杨先生便毅然回国,成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第一人;看到中国原子弹自力更生成就时激动涕零。此后数十年,杨先生募集资金资助近百位学者赴美进修,协助设立多个科学基金,发展重大科技工程,为中国科技腾飞倾尽心力。2015年,杨先生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践行“归根”誓言。

杨振宁先生多次回家乡合肥,看着家乡从老城蜕变为现代化科教城,由衷发出“振奋与自豪”的赞叹。这对故土的眷恋,让同为合肥人、合肥一中学子的我们倍感自豪。杨先生与邓稼先两位清华挚友选择不同道路,却都以各自方式为祖国赢得荣耀——这“殊途同归”的情谊、这对故土的眷恋,让每个中国人深感自豪。

杨振宁先生晚年的坚守,也让我为之动容。90岁高龄时,他仍在清华大学本科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将高等研究院打造成“中国版普林斯顿”;引进顶尖人才,培养科研后辈。在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的办公室指导后学晚辈。杨先生曾说,自己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杨先生在百岁讲话中与挚友邓稼先“共同途”的约定,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

如今,学习中,我们时常面临文化差异的挑战,而杨先生“融合中西文明精华”的人生实践告诉我们:扎根故土与放眼世界从不矛盾,更可贵的是都经历一番后消化、吸收、融合并再选择再弘扬。

如今,杨振宁先生离开了,但他的科学精神已然扎根。中国科技大理学院前,杨振宁半身铜像见证着他与故土的不解之缘。在先生办公室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的对联,既是他学术追求的写照,也会成为我们后辈的人生坐标。

如今,杨振宁先生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力量人格感召正生根发芽。作为合肥一中的学子,我们当传承他的探索精神,勇攀高峰;作为杨先生的同乡、合肥人,要继续践行他的家国情怀,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架起文明文化之桥,奔向远方,共赴星辰大海。(作者系合肥一中高三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