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日本东京寓所,收到一个自中国福州漂洋过海而来的包裹。打开,是好友黄可彧(紫云)的新著《茶士的艺术·紫云茶游记》,并两盒设计典雅的“紫云轩”茶叶。那茶,自然是好的,色泽想必清亮,香气定然幽长。可对于我这么个积习难改的“读书人”而言,那册飘着墨香的书,总比那提神醒脑的叶,更要紧些。于是,便暂且将茶搁在一旁,净了手,于灯下展卷读了起来。
这一读,竟读出个不小的“震惊”来。在书中《棋圣吴清源西湖半野轩之下午茶》一篇里,白纸黑字,竟明明白白记载着“2025年8月8日”,紫云与我微信往来,将本书的封面版式传予我看,征求我的意见。我的回复也赫然在目:“非常漂亮,这本书出来,我写书评啊!”这还不算,待到翻至书末的“后记”,他又一次提起,“远在东瀛的蒋丰老师,应紫云邀请,来访过福州三坊七巷……听闻紫云出书,表示:封面设计很好,书出来以后,他来写书评。”读至此处,我并未觉得是自家给自家套上了枷锁,心头涌起的,反倒是汉代韩信那般“一诺千金”的古意。时空远隔,一句看似随口的应承,竟被友人如此郑重地记录在案,这本身,便是一种难得的信任与缘分了。
想来,读者诸君看到这里,必已感受到我与作者之间这不浅的“缘”了,甚而会自然而然地忖度,这接下来,怕不是一篇满纸揄扬的“吹捧文字”了。果真如此么?那好,请您不妨随手翻开此书的第45页,目光落于第四段的叙述,便会发现,那里竟有完全重复的内容。这或许不过是排版校订时一丝不经意的疏漏。屈指算来,今年已是我从事新闻媒体的第四十二个年头了。此刻,我既不免为自己在挑错、校对方面尚存的些许“火眼金睛”而自鸣得意;更为自己仍秉持着“传媒人的操守”,敢于在书评中直指好友书中这白璧微瑕而感到几分心安。指出它,非为诘难,恰是希望这份情谊,能因此等坦诚而“好上加好”。
我的目光,又流连于作者提及的另一件趣事。他说,著名的军旅作家向贤彪政委为本书作序时,耗费了“两壶茶”的时间。以饮茶来度量光阴,这究竟是不是中国文化的独有元素,我不敢轻下断言。但我确乎记得,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便常有“半盏茶的功夫”、“两盏茶的功夫”这类说法,时间仿佛就浸润在那或浓或淡的茶汤里,随着氤氲的热气,悄然流淌。思绪不由得信马由缰起来,推想着向政委那日所用的,是何等质地的壶呢?是温润的紫砂,还是剔透的瓷具?那壶,又究竟有多大?是盈盈一握的小壶,还是颇有分量的巨壶?这么一想,便不觉走向了“茶器”的玄妙世界里去了。不行,我立刻自警,这书评才开了个头,怎能如此跑马?于是起身,也为自己沏上一壶醇厚的六堡茶,定了定神,这才真正开始这“吃茶读闲书”的时光。
《茶士的艺术·紫云茶游记》这本书,结构颇为别致。它并非一部循规蹈矩、按图索骥的旅行指南,倒更像是一曲以茶为韵脚、以心为节奏的自由诗行。作者仿佛是随着四季的流转、空气的湿润、山色的青翠、云雾的聚散与茶园的呼吸,自在徜徉于那片属于茶的天地。书中,他既写茶之本味,也与制茶人、品茶人倾心对话;既描绘田野的风光,也静观风雨的变幻,一路追踪着茶叶从枝头到杯中的足迹。他的笔,于是便在这自然的风貌与人文的积淀之间,跌宕起伏,既有行走尘世的吟咏,亦不乏静坐冥思的禅意。
于我看来,若仅仅就茶谈茶,将话题局限于叶之形、水之温、味之甘涩,其意义终归是有限的。茶之妙,大半在茶之外。每一个人饮茶时的心境,所处的环境,相伴的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杯中之物,也因此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生命。故而,我尤其反对那般将茶一味推向玄虚缥缈之境的论调,有些饮茶人、品茶人、评茶人,似乎不将茶说得云山雾罩、莫测高深,便显不出其身份来,这实在是走入歧途了。
此书的行文,却全无这等弊病。它如山间溪流,潺潺湲湲,清澈见底,让人阅读时,心神得以放松,口舌之间,情不自禁便想轻啜一口清茗,而后欣然续读后篇。说实话,在当下这时代,能让人在阅读时感到真正的轻松,并且心生期待、不忍释卷的书籍,似乎是越来越少了。市面上的许多作品,要么是板起面孔,正襟危坐地“灌输”一己之见;要么是看似嬉笑怒骂,洒脱不羁,实则“嘴尖皮厚腹中空”,内里无物。也难怪,明代李渔那部写尽生活闲情的《闲情偶寄》,于今日反倒成了畅销书。写到这里,我自己也不禁暂停了敲打键盘,端起那已微凉的六堡茶,深深呷了一口,品味那苦涩回甘间的世味人情。
此书让我感到最为愉快的,是得以窥见许多文化名流不为人知的“茶事掌故”。从唐代陆羽著《茶经》的开山之功,到宋代苏东坡“从来佳人胜佳茗”的俏皮与深邃;从明代正德皇帝与才子唐伯虎共同青睐的“孔坑绿茶”,到现代文豪如老舍到冰心家中那“挥汗频频索好茶”的生动场景;乃至林徽因的风华、吴清源的棋韵、齐白石的意趣、金庸的豪情、蔡澜的洒脱,其间的茶话轶事,被作者一一道来。读之,时而令我捧腹大笑,时而又像在旧径上偶然拾得一个丰实的钱包,满是发现的惊喜。
其实,作者在此书中,还常常“跑题”。有时笔锋一转,便离茶万里,讲到他自己为了维护福州市澳门路的林则徐纪念馆、林徽因在福州的故居——烟台山可园、清末著名收藏家龚易图的府邸等文物遗址,而“仗义上书”的往事。从来谈茶的人,多喜欢讲喝茶能让人心平气和,泯灭争端。而作者却通过这些看似“不宁静”的举动告诉读者,喝到好茶,滋养出的也可以是昂然的“正气”,是那股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饮茶,并非教人忘却世间的责任,而是涵养一颗明辨是非、勇于担当的心。这分由茶香中氤氲而出的社会关怀与士人风骨,怕是本书与时下众多只知谈艺论道的茶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了。
简而言之,这本《茶士的艺术·紫云茶游记》,在同类书籍中显得格外丰腴而立体。它既有双脚丈量出的茶业见闻,也有内心开垦出的心性田野;既有对一方风土的深情叙述,亦有人间情谊的悠长回响。那么,不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在茶中行走,于山水之间凝神”,去感受那一份超越杯盏的温暖与澄澈。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