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遮蔽 和平需要直面

外交风波常常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对历史与未来的态度。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近日,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即将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并强调所谓“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厚”。这一举动,不仅折射出日本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的长期困境,更暴露出其在国际社会争夺历史话语权的深层焦虑。

从表面上看,日本是担忧中国借纪念活动“扩大历史认识的传播”。但实质上,这种做法背离了战后国际社会早已达成的共识:铭记历史、警醒未来。80年前,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将这段共同记忆淡化、回避,甚至阻挠其他国家参与纪念,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外交延伸。

日本的外交劝阻行为,其逻辑清晰:一方面,避免国际社会在北京的纪念场合下形成“二战加害国”这一叙事的再确认;另一方面,则试图阻断中国借历史记忆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渠道。换言之,日本此举不是“中立”,而是主动“去历史化”,并通过外交手段为自己塑造“正常国家”的国际环境。

问题在于回避历史并不能改变事实。国际社会为何认同中国主办的纪念活动?因为中国在二战中的牺牲与贡献是无法抹去的。3500万人的伤亡,14年的艰苦抗战,东亚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意义,这些都是联合国宪章确立时的重要历史背景。日本的外交操作,若真能阻止一些国家参会,不过是表面战术;但若因此让人质疑其反思历史的诚意,那便是战略上的失分。

日本呼吁各国“谨慎”,理由是担心“反日色彩”。然而,倘若真能以深刻反省的态度面对过去,又何惧纪念场合的存在?德国前总统高克曾直言:“记住过去,是为了建设未来。”反观日本,其国内部分政客不断否认“南京大屠杀”,试图修改教科书,甚至参拜靖国神社。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其所谓“谨慎呼吁”更容易理解为逃避责任。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历史并非单纯的“过去”,而是塑造国家认同与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中国借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传递的正是“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信息。这不仅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当下地区秩序的一种政治宣示。面对亚太地区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中国借历史纪念强调反法西斯精神,其意图并不单纯是“回望”,更是要通过历史记忆为今天的合作与和平提供价值支撑

而日本的焦虑,也正源于此。随着中日之间在地区安全与经济影响力上的竞争加剧,历史问题成为舆论与外交的焦点。日本担心中国借历史纪念活动进一步塑造“道义制高点”,强化国际社会对“二战加害者”身份的认知。这种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但应对的方式若是回避与阻止,而非承担与沟通,就只会让自身愈加陷入“拒绝历史”的被动境地。

因此,这场外交角力不仅关乎中日之间的双边摩擦,更折射出当今国际秩序的多重博弈。对中国而言,主办纪念活动既是国内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对外展示大国责任的机会。对日本而言,若继续以否认与阻挠的方式应对,最终只会削弱自身的国际形象。国际社会不缺少对和平的共识,真正缺少的,是对历史的诚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