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宣布一项重大政策调整:自2028年度起,对71个免签国家和地区的短期访日游客实施线上入境前审查制度(JESTA)。这一被称为“日本版ESTA”的举措,既借鉴了美国等国的安全审查经验,也因引入手续费和强制认证引发争议。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旅游经济、便利性与效率,成为日本社会热议的焦点。
从“事后拦截”到“事前过滤”:安全防线前移
现行制度下,日本依赖航空公司等在航班起飞后提交乘客信息,由出入国在留管理厅进行风险筛查。但这种“事后拦截”模式存在致命漏洞——即使发现可疑人员,对方已抵达日本境内,处置成本和风险陡增。近年来,日本非法滞留、跨国犯罪案件频发,2023年非法滞留者中,免签入境者占比达17%,较五年前上升5个百分点。
JESTA的核心逻辑,是将审查关口前移至登机前。游客需提前在线提交职业、旅行目的、住宿地址等信息,经系统风险评估后获得电子认证。未通过者将被禁止登机,从源头上杜绝高风险人员入境。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官员表示:“此举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适应全球安全形势变化的必要升级。”
技术赋能便利:缩短入境排队的“双刃剑”
除安全考量外,JESTA还承载着缓解入境拥堵的期待。2023年访日游客达3188万人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机场审查效率低下问题凸显。以东京成田机场为例,高峰时段游客入境等待时间超2小时,引发大量投诉。
根据新规,通过JESTA认证的游客入境时仅需在终端录入面部和指纹信息,即可通过自动通道快速通关。这一设计借鉴了澳大利亚电子旅行许可(ETA)模式,理论上可将单人次审查时间从5分钟压缩至30秒。然而,技术便利性背后,隐含着对游客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考验。日本政府承诺,个人信息仅用于审查目的,但未详细说明数据存储期限和跨境共享规则,引发部分免签国游客担忧。
手续费争议:旅游经济与行政成本的博弈
JESTA最受争议的条款,是向游客收取手续费。尽管具体金额尚未确定,但参考美国ESTA的21美元标准,日本或面临游客接受度考验。旅游业者算了一笔账:若按3000日元收费,一家四口需额外支付1.2万日元,可能削弱日本相对于泰国、韩国等免签竞争对手的吸引力。
对此,日本政府强调手续费将用于系统维护和技术升级,而非增加财政收入。但反对者指出,美国ESTA收费模式已因“变相增加签证成本”遭欧洲多国批评,日本若效仿可能引发国际舆论反弹。此外,如何确保收费公平性?例如,商务旅客与观光客是否应差异化定价?这些问题仍待解答。
全球趋势下的日本选择:安全优先还是开放包容?
日本并非第一个引入入境前审查的国家。除美国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早已实施类似制度,欧盟也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欧洲旅行信息与授权系统(ETIAS)”。这一趋势背后,是全球化深入发展下,各国对边境安全的共同焦虑。
然而,日本的情况更为特殊。作为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旅游业是少数保持增长的动力产业之一。2023年,外国游客消费额达5.3万亿日元,占GDP比重超1%。过度严格的审查可能导致游客流失,反伤经济根基。如何在安全与便利间找到平衡点,将是JESTA成败的关键。
一场未完成的试验
JESTA的推出,标志着日本边境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其成效如何,需待2028年正式实施后观察。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制度将引发连锁反应:航空公司需调整乘客信息提交流程,酒店业需加强入住者身份核验,甚至可能催生“JESTA代办”等灰色产业。
在全球安全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日本的探索具有示范意义。但历史经验表明,边境审查的松紧度,往往是一国开放程度的温度计。如何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不让游客感到“被防备”,将是日本未来四年必须回答的命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