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日:辨别日本文化外交的真正用心

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依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文化外交来沟通,但这当中还会有一些摩擦、争论,而一些双方尚不能认同的问题只有通过争论才有可能取得共识,因此,中国就需要对日本某些人想借文化外交达到改变中国人的历史认知的作法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清晰地表明中国的观点。

日本关于文化外交战略有组织的正式研讨始于2004年。当年12月2日,小泉决定成立首相个人咨询机构的“关于推进文化外交的恳谈会”,旨在推进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培育国际上的亲日感情。恳谈会的学者表示:只要有“战斗机尾翼”程度的预算,文化会发挥保卫日本的力量。次年7月11日,“恳谈会”提出了最终报告,提议把存在历史认识问题的东亚和需要加强文明间的对话的中东伊斯兰地区,作为文化外交的重点对象。日本搞文化外交本无可厚非,文化外交本来就是一国推广其影响力的惯用做法,日本也需要利用文化外交来改变其形象。但是,日本有人却在这当中夹了政治私心。比如,前几年,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中、韩、朝等国的强烈批判,但日本某些人一方面以“干涉日本内政”之类的政治外交话语反诬,一方面抛出日本文化论作辩解,称日本文化中认为,人死后都成为神,为参拜战犯亡灵制造神秘的文化根据。这样,“神秘文化论”就可以用来指责他国对日本文化不了解和不理解,即对日本有“误解”。一些日本人认为,为了消除这样的“误解”,日本应当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传播日本文化、影响他国舆论和政策。

“恳谈会”成员、后来又被指名为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的东京大学教授山内昌之在2006年3月的一次演讲中说:“文化外交的战略目的是促进对日本的理解和日本形象的改善,并为异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做出贡献。”山内还指出,针对中国,日本文化外交的战略目的就是在历史认识和价值观方面,改变中国的舆论环境和相关政策。

对于这些,中国不可不晓,也不可以对其目的掉以轻心。否则,中国会败在这种具有“软实力”的“战斗机”下面的。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