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的郑板桥,人品出众不凡,高风亮节经久不衰。他慷慨义气、刚正不阿;信念坚定、无所畏惧。而这一切又都形象地蕴涵与寄托在他那艺高胆大的精彩石竹传世诗书画之中,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板桥先生正是坚持不变地咬定天下真善大义与美德奇才的修练,削尽凡尘人世间的虚假冗繁,方才名不虚传、为人敬重的……”大学毕业前,宋文栻老师声情并茂地对我说道。
“宋老师的为人正如郑板桥大师一样,是个令我心服感佩自愧不如,在整个現代社会人世中真正可敬感人而难于寻觅的一位尊师。可惜这样的教师如今太少了……”母校(上海机械学院,现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的一位知名德语老教授感慨地告知。
宋师能写一手好字,但平时书写时却手指发抖,字显得动荡不稳,斜抖着像在跳着“迪斯科”舞。文革乱世时期,“顽固不化”的宋师受尽折磨、苦不堪言,而他始终昴首挺胸,宁死不屈地坚决不肯认罪低头;遂遭到了“革命派”红卫兵等无端野蛮的批斗和疯狂殴打,致使手的神经系统被严重破坏。但他咬定真理从未屈服。
一 “板桥”的不解之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980年大学期间,身为德语班主任兼汉语老师的宋师先后两次把我叫到其家里(大学内),郑重地将上述两首郑板桥名诗细细解说后递给笔者,希望我做人和搞艺术干事业,要象板桥那样,任何时候都要“咬定”正义谦诚与削尽冗繁:“只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地努力奋斗,则毕业后将来必成大器……”
宋师煞费苦心而不厌其烦地传授郑板桥的非凡德才,为我追求应具的品味信念,打下了“咬定”不变的基础。诗的志向意境与气度,百看不厌,令人感佩之至赞叹不已,从此使我与其诗画为人以及宋师,结下了坚实深厚的“忘年之交”。
二 忠告
满腔火热堪嘉许,蜗角虚名何足取。
真才本共勤奋生,大智从来不自诩。
毕业时,作为临别赠言,宋师为我作了这首特別的七绝诗,以不留情面而用心良苦地激励指导。当时笔者并没重视,也未在意去领会其深刻含义与期望提醒,甚至还似有几分火辣辣而不以为然之感。其实,此诗的内容句句中肯切中要害,对笔者有着重要的警示鞭策作用。
善解人意、一向助人为乐的宋师,在笔者的生活学业与失恋后的处事和谨慎交友等人生重要之际,曾前后六次关键时有效地出手帮助指导过我。他说:“帮你并与你能结缘深交,当然得感谢那位竹画诗书人文绝品大师的‘遗传’……”
三 众人眼中的“板桥”
板桥似的宋师,平时总是从容地踱着李白等古代文人式自信的步伐,脸上始终挂着亲切自然和蔼可亲的笑容。他虽然眼睛不大,操着浓重的苏北乡音,却透射着正义可信、令人安心愉快的光芒。在校内与相关各部门,倍受敬重,评价是有口皆碑的极好。
当时的图书馆负责人金志奇(擅长书法)好友曾感慨地对我说过:“宋老师绝对是一个克己奉公地只愿付出、不求回报,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状况下,向来刚直不阿、淡泊名利而只为他人考虑的长者。这么多年了,在工作地位与待遇上,与事无争地从无怨言。作为一个在解放后不久,1950年即于大学开始尽力贡献的老资辈而有学问有水平的老教师,不求升迁,如今还挤在校内那狭小拥挤的房间。换成别人,早就设法而被分配搬入宽大的新居了。我们这里对他,谁都敬佩……”
对于宋师这种高格调高品味的“傻劲”,大学的元老李老师说:“好在这个光明正大又清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文人,奉行郑板桥的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始终保持着大度清静而豁达。说老实话,要达到宋老师这样的境界,绝非容易……”
年仅70的宋师于94年不幸摔成脑出血而过早离世后,外语系一位老教师流着眼泪坦言:“可惜宋文栻这样的好老师和人物,历来是真的很少见,包括整个上海与中国。他的义正清廉谦逊儒雅和信念包括文风,确实与我们敬佩的一代大师郑板桥十分相像。过去由于个人恩怨上的曲解无知,我还曾误解并背后攻击过不善于张扬和辩解而素来坦坦荡荡、堂堂正正的他,深感有愧后悔啊!……”
特别敬重他的大学一位实干派主要领导干脆地说道:“宋老师一贯勤而善于教书育人,人品备受师生们的敬重爱戴。他多次获得殊荣,曾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学生思想工作者,像这种老师,才是我国教育界名副其实的真正难得模范园丁……”
是的!他是一个少有的“六无”高人:“对学生无不细心关怀;对领导或学生同事,无不真诚与谦虚;对工作,无尽无私地奉献;生活俭朴清廉,对信念与原则,无不坚定彻底;是无愧于先进而真正稀有的模范教师,尽管我曾傲慢无礼地与顶撞我的宋老师激烈争执过两次。”负责招生工作的张寿安老师瞪大着又亮又黑的双眼,向我激动地阐明他对宋师的内心感觉。
“宋老师平时话语不多,始终穿着蓝色中山装,给人以亲切和气而又庄重威严的真诚感受。他徳高望重,言行一致、和蔼可亲,我们都得到过来自他及时而无声的帮助……”外语系吴老师认真地说道。
大学内另一位汉语老师补充说:“不少相关教职员工和同窗老师与同学同感,宋老师在工作和教学上的敬业负责、对学子生活烦恼上认真细致的关心与尽力帮助程度,都达到了极致,不管是他关注的还是不感冒的学生。这在教育界可说是极其罕见的。”
四 伤感
“不食人间烟火”的笔者,过去毎次去宋师家却什么东西都不带,更是从没关心问过他当时的身体健康等状况。
92年秋天,89年赴日后第二次返沪时,我去宋师家看望。告别时,尊师难舍难分地坚持要送我。途中,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将内装2万日元的信封递给他:“望宋老师一定收下,帮我买点师母喜欢的东西……”
没想到话音未落,“不要搞这套东西,有庸俗之嫌,我历来不欢喜这样。记住,以后再也不可出现这种我最不习惯的现象。你是我最为期待的好学生。所以,你的成就与不断上进,就是对我最有安慰最好的礼物。唯愿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目睹着宋师那严励训斥的目光与分别时温暖有力的握手,我顿时感到惭愧得无地自容。
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校门口分手后,笔者目送着恩师那消瘦而坚挺却渐渐远去的背影,泪水不由悄然打湿、蒙住了我的双眼。望着消失在黑夜中那个模糊而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不禁相形见黜,一瞬间感到自己是多么浮夸渺小而浅薄。结果谁曾料到?那次见面,竟然成了我们师生间的永别……
其实,笔者83年毕业工作后不久,征得单位贤明领导的许可,为进修语言曽返回母校住了几天。期间,虽有大量机会与时间,却愚蠢地从未想到过前往看望尊师.哪怕是一次。这是多么的无知,可笑可鄙而可悲……
过去有大量机会,但总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放弃拜会,更是鲜有写去书信联系。现在才后悔而想见,却已永远没有可能了。
而截然不同的是,宋师虽然事前知道此事,却故作不知,之后从未提起责备过我。这才是板桥名言“难得糊涂”最上品而真实的再现!
五 后记
来日已36年。长期以来,至今深感最为悔之莫及、未能珍惜而失去的,莫过于“板桥”似的人物宋文栻老师。笔者渴望再见,却只能展示再现教育界稀有不凡的宋师品行。
每当想起与梦见宋师,总是感怀良久,很长时间无法平静……那种人走影留、形去而神在的因缘意念,着实使笔者感到亲切和无比的珍贵。因为世界之大,茫茫尘寰,绝品的尊师与上品的真诚,实在难得:
高风亮节天地有?名月青山遍寻求。
刚正板桥今何在?唯见宋师涌心头!
亦师亦友亦父,这就是我的尊师——无论如何何时何地,永远遗留心田无法忘却,而梦中常见的“板桥”先生。
“板桥”先生赠教聪诗
81年大学校园里的“板桥”师生珍贵合影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4/18 |
|
![]() |
2025/4/11 |
|
![]() |
2025/3/24 |
|
![]() |
2025/2/19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