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19世纪60年代,中日几乎同时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从此突飞猛进,顺利地完成了近代化、工业化的进程。而中国,却从此沉沦下去,一蹶不振。以至于今,两国综合国力对比还犹如“云泥之差”。反思原因,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事实是,当中日两国在当时被同时敲开国门时,是两国所采取的不同的对应方法,最终使得19世纪60年代成为了中日两国今日不同宿命的分水岭。
国门一开,西方先进的现代玩意儿就涌入来,这也就导致了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变法运动的发生,而诸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辈就成为了推动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船舶、武器、通信等的主流人物。于是,“中体西用”的提法也就适时而生了。遗憾的是,正处于百废待兴变革中的中国,在当时却经历了中法、中日战争的双双败北,一时间,“中体西用”究竟有无价值,成为了动荡中国街谈巷议的主题。其实,在清末,李鸿章与康梁之辈所进行的洋务、变法运动,都没有真正想把西洋文明的精神伦理全部吸收过来以重塑我中华思想体系的想法,所欣赏者,不过是西人表面的“淫巧奇技”。
日本则不然,在当时为了对应西方列强的侵入,几乎与中国提出“中体西用”的同时也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由于日本的这句口号与我们所提出的“中体西用”意思相近,一直以来,把“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混为一谈之人就不在少数。旅日日久,我们已了解了一些日本文化,就感受到日本的“和魂洋才”与我们的“中体西用”,其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和魂洋才”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和魂汉才”虽是事实。但是,日本人在当初学我们“汉才”的时候,就已把我们的儒家思想、政治、社会制度都一并择优选择充实到自己的“和魂”体系中去了,从而,形成了新的强大的道德伦理观,指导并影响日本后世至今。同样,19世纪60年代日本所提倡的“洋才”,也绝不仅仅是只学习西方的“淫巧奇技”,而是把西方极为重要的近现代化发展精神,社会、政治制度等意识形态的先进之处择优融入日本的传统精神之中,从而形成了更完善的大和精神,并以其指导日本进行了行诸有效的近现代化改革,最终,使日本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经济迅猛腾飞,早早实现了近现代化、工业化的历程,彻底把死守“大中华思想”的中国远远抛在了后面。
文革,是我们永远的痛,正是这场文化大革命,使我们仅剩下了空而大的所谓的“大中华思想”。文革出生的一代人不知“国学”为何物。而当我们打开国门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的时候,举足无措的我们实际上已处于一种“无体”状态,以此种状态学世界,也就只能算是“无体西用”了。而之后的80、90后们,更是处于了一种崇尚“洋魂洋才”或曰“西体西用”的状态之中。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来,有识之士们一直在不间断地呼吁重拾“国学”,“国学”才渐渐地被重视起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学”抬头并不代表“中体”无垢,只有能正确引导我们的中华思想,学习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和魂洋才”,我们也许才能在不虚狂和务实中让中国走得更远。突然想,如果把我们过去提过的“中体西用”升华为日本“和魂洋才”似的“中魂西才”,是不是更适合今天的中国?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