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安倍仲麻吕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运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的这首《忆昔》一语道出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兴旺的景象。

当时大唐的洛阳、长安两京那是“店肆林立,百货盈集”;文化兴盛,交通发达。据说,在两京肆市上,什么朝鲜冷面、寿司生鱼、中亚烤肉、印度飞饼、南亚咖喱等都成了流行美食,以致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此外,在衣着上,翻领、对襟儿、窄袖、锦边儿特征的“胡服”也成为了“士女皆竞”的时尚服饰。可谓是“四夷诸方”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国淘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向中国学习更多的先进文化技术,公元717年,日本又向唐朝派出了共557人的庞大的第八次遣唐使节团。同行的留学生中就包括了后来在中日历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的安倍仲麻吕。据《唐史》载,此子在国子监太学毕业后,就中进士第,后又得到崇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哲学的玄宗皇帝的赏识,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并被“赏其才”的玄宗赐名“朝衡”,亦称“晁衡”。后因其竭诚殚智服务朝廷,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从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镇南节度使等重职直到最后官终潞州大都督。安倍仲麻吕滞留中国54年,在73岁时客死长安,可谓其一生为大唐做出了卓越贡献。今日之中国与当年的开元盛世相比,可谓似极。百姓富足,商贸繁盛,立体交通空前发达,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全球资本纷纷涌入中国。伴随着这一切,北京、上海、广州甚至偏远的四川、云南、东北等地的“万国料理”也正把中国人“料理”得滋滋润润,舶来名牌也正不断地武装着中国的仕女靓男。可以说,中国正面临着千百年来最好的机遇。但在这些繁盛的背后,也有各种不尽人意之处存在。比如,在经济上,我们由于缺少国际商业运作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等知识和人才,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外资、外企正在一步步地蚕食着我们的企业;在文化上,随着“哈日”、“哈韩”族们的不断壮大,我们的年轻人甚或已经开始了抛弃或边缘化中国文化的举动;在礼仪上,沉浸在拥有几千年礼仪之邦美誉之中的国人,也已渐渐发现,在绅士的西方文明、谦恭的日本礼仪面前,我们“礼仪之邦”的所谓“礼仪”正变得越来越显得滑稽。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切?“以史为鉴”当是一剂良方,如果我们也能学学唐玄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气,从日本甚至欧美大批量引进各个领域的“安倍仲麻吕”们,充斥到我们的政府、企业、文化等各个部门,充分发挥“洋为中用”和“以夷制夷”之功用,那么,不仅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官僚,企业拥有了熟悉西方企业经营运作的专家,甚至在文化、礼仪、修养等方面,我们也能让国人在这些绅士的“安倍仲麻吕”们的潜移默化下,素质得以提高。最终慢慢使得中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因此,可能的话,多进口点“安倍仲麻吕”,绝对当属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