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东北话给世人的印象就是“土”,也难怪,试听东北话:“东张西望”非弄得贼眉鼠眼的叫“四处啥目”;打人则称为“削(音:肖)”,东北二人转名演员魏三的动辄就要把人“脑袋削放屁”就是“削”的经典使用。答应人时不说“知道了”而要来句“嗯哪”,交通不便叫“蹩脚”,形容人老实蔫巴叫“瘪茄子”,人不得志叫“不得烟儿抽”,显摆逞强又叫“得瑟”,挑衅叫“撩骚”,说人唠叨叫“莫叽”,称厉害为“邪乎”,性格古怪又叫“格路”,吃奶叫“吃咂”,等等这一切,听上去,确实是够“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东北人“能逗”,“能逗”也就是幽默,幽默主要又是透过语言来表达的。美伊战争时曾听过一个小布什和布莱尔用东北方言对话的笑话,布什:“莱尔呀,这事儿难整了,都打了好几天了,萨达姆那王八犊子愣没咋地,要不,你们英国再整点兵上去?”布莱尔:“扯啥呢什哥儿,俺英国就那么嘎瘩块儿地方,扒拉扒拉脚丫子都能数过来的几块料,哪还有人派呀!”听听,东北人就是这样时不时地幽默着别人同时也快乐着自己。
记得前年春夏之交,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采用了只要喜欢唱歌且年满16岁的女性就可参与的方式来选拔“平民”歌手,过后,人们把这种选拔方式称为“海选”。“海选”一词也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传媒的“宠词儿”并一直被“爱用”至今。由此,人们普遍认为“海选”一词是“超女”所创。其实不然,“海选”一词那绝对是咱东北人的专利。早在十几年前的吉林,慈禧太后的老家举行乡镇干部直选时,西太后的乡亲们就已经把这种不预设候选人的选举方式称为“海选”了,因为东北人口语里的“海”字就是形容“无数多”的时候的常用语,比方说人钱多,就说那人“钱海了”,这才是“海选”的真正出处。
“忽悠”一词亦然,自从2001年春晚,赵本山连唬带蒙地把拐卖给了双腿健全的范伟后,接下来的《卖车》、《功夫》等一系列忽悠小品就把全国人民一直忽悠至今。“忽悠”者,本意是晃动、摇摆,属中性词。而东北话里的“忽悠”却是蒙人、欺骗之意,属贬义词。但最近我们发现,经赵本山“忽悠”后,“忽悠”二字又变性了,记得曾看过《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名为《长春车展该“忽悠”点啥》的文章,在这里,“忽悠”二字已被明显地运用为“宣传”的近义词了,似乎又有点“褒义”了。由此又可见,东北话还在某些方面引领着流行语的潮流了。
说实在的,让国人乐此不疲的东北草根儿文化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本山大叔确实功不可没,正是由于他长年致力于把咱东北那点家底“忽悠”向全国,东北话也才得以以它的形象、生动、幽默的强大感染力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喜爱,如今东北二人转都能转上以海派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最摩登的上海金茂大厦,转到以乡下英语为中心的美国纽约,东北话的魅力、东北人的忽悠功底已明确告诉世人,东北人再也不是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的时代了,而是实实在在地耗子掀门帘——开始露那么一小手了。
本文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