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由国际土壤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联盟主办的“农业用地土壤改良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研讨会”在东京大学弥生讲堂举行。中日两国新能源、生物科学、媒体等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两国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
国际土壤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联盟理事长、中能建绿色建材公司董事长蒋洋致开幕辞。他表示,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本次研讨会聚焦“土壤改良”与“可持续农业”,结合可再生能源与资源循环的理念,探讨应对之道。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粮食安全承受巨大压力,而耕地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沙漠化,中国也面临土地盐碱化等问题。30年前,松本教授曾在中国成功改良盐碱地,近期实地验证结果亦显示该方法依然有效。而中国方面也与多方合作,开发了“分光薄膜+垂直光伏”技术,将强烈日照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助力农业节能与智能化。此外,他们还探索了如何利用在改良过程中提取的盐分进行沙漠地区的陆地养殖,推动水产与农业的资源循环,构建闭环型农业系统。依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的技术积累与实践经验,希望与在座各位一道,汇集中日两国的成果与智慧,推动可持续农业、可再生能源及循环社会建设。
NICO(自然资源循环国际协会)会长、日本土壤协会前会长松本聪介绍了此次会议的背景。上月,他率团访华并参观了中能建绿色建材公司,深受震撼。期间,他提出了三个重要议题:一是中国大规模盐碱地修复工程,二是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三是改良后土地的管理问题。松本聪会长介绍了日本土壤协会建立的“土壤医生”制度,并表示东京大学有大量中国留学生,希望他们能将这一制度引入中国。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科技处参赞洪志杰在致辞中感谢松本聪对中国黄淮海地区土壤改良所做出的贡献,并介绍了松本聪获颁“友谊奖”的情况。他也向蒋洋表示感谢,并指出中国拥有19亿亩耕地,但目前只有43%得到了有效改良,远远不够。他希望大家关注土壤的可持续发展,并介绍了中日在该领域合作的落地情况,如片仓(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日本企业和技术。
株式会社MOAI代表取缔役平良香织发表题为“在中国开展日本的技术”的演讲。她指出,人类对肉类的需求加重了饲料与水资源压力,生物用地也不断压缩农业用地,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联合国也将中国列为水资源紧缺国家之一。她希望通过技术与自然的结合构建循环经济,并指出,首要任务是将退化的干旱地区转化为可耕地。她介绍了包括盐碱土改良、玄武岩纤维制备的生物炭技术、半反射膜垂直太阳能农场,以及海水陆地养殖在内的多项互补技术,希望因地制宜地推动本地化项目。
随后,松本聪会长发表了题为“关于新产业创造与盐碱地改良”的演讲。他指出,中国的盐碱地面积甚至超过日本国土两倍,其改良对中国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他详细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及面对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日本土壤协会专务理事濑川雅裕介绍了“土壤医生”认证制度。日本土壤协会长期致力于推动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农业,通过设立认证考试和注册制度,培养具备土壤诊断与改良能力的人才。协会开展堆肥、生物刺激剂等改良材料的试验与评估,并进行土壤与堆肥的多维度分析,为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出版《作物生产与土壤整理》等专业刊物,推广农业实用知识,并开发AI土壤诊断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为应对耕地退化、化肥依赖等问题,协会于2012年启动三级认证制度,考生涵盖农业企业、JA集团、政府机构及高校,形成广泛的农业服务网络。协会还组织地方土壤医生协会,开展实地测量、校企合作等活动,推动经验共享。近年来,伴随《绿色食品系统战略》的推进,土壤医生制度正逐步成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柱,社会认知度不断提升,为绿色农业转型和技术革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研讨会结束后,中日两国的学者专家及业内人士围绕中日企业在土地改良、资源循环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多位企业代表提出了具体问题,也分享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与技术成果,现场气氛热烈。
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高杰在会议总结中表示,土壤修复不仅关乎农业发展,更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他欢迎在座嘉宾前往中关村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中国在土壤改良领域的最新实践与合作机会,并希望借此推动更多实质性交流与合作落地。
当前,世界正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极端天气频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人类需要跨越国界,汇聚智慧与力量来共同应对。相信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中日双方将在土壤改良、可再生能源应用及农业绿色转型等关键领域展开更为紧密与高效的合作,为两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与环保事业注入新动力。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4/18 |
|
![]() |
2025/4/11 |
|
![]() |
2025/3/24 |
|
![]() |
2025/2/19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