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壮游中国】在中国第一“香”的东莞西溪古村感受“慢”
作者:蒋丰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6/10/2024 4:05:49 PM
 

有人曾这样说,“如果你去不了凤凰古城,去不了丽江,去不了洪崖洞,那你,你一定要去一趟东莞的西溪古村。到那里,就什么都有了!”我品味着这句话,感觉它带着一个节奏,那就是说到了这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就能够到“集成板”般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就能满足中国人对古色古香的全部想象和期待。
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脚步下,西溪古村显得悠然自得。数万平米的面积上,竟然有两百多栋老房子,错落有致,既继承了岭南之地的传统味道,又巧妙地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束缚感,贯穿其中的一砖一瓦就像历史的时光,随意散落,却不凌乱。这座古村所在的东莞寮步镇,素有“中国香市”之美誉,古村因在寒溪河之西,故得名“西溪”。据说,西溪有多种莞香,“女儿香”已经远销苏杭京沪,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香料贸易中的“佼佼者”。儒香养人,古村也因此有了中华第一“香”村的名牌。一个古字,一个香字,把动静咸宜的西溪古村呈现给不断流动的时间。

古村的历史上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多个朝代,去冗存真,就像当地的香一样,过滤和沉淀,留下最精髓的样子和味道。村民以尹姓为主,古村是尹氏大家族的聚落之地,这块土地的历史也是尹氏家族的变迁历史。在古村尹氏宗祠的大门两侧,分别写就“天水世泽”、“函谷家声”的对联。据说,这是尹氏家族的通用联,背后是有讲究的。上联典指尹氏出自天水、河间,下联典指战国秦·尹喜,为函谷关尹。在关联尹氏的这座古村中,我仿佛又看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列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古书中对尹喜与老子那段历史佳话的文字。尹喜曾任函谷关关令也就是这里的海关“关长”,得知辞职后的老子想西出函谷关去做隐士,敬佩其学问,对没有“通关证”的老子以诚相待,虚心求教。老子欣赏他的“常服精华, 隐德修行”,应其著书立说,这便成就了千古流芳的《道德经》。或许,作为第一位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海关关长,尹喜不曾得知尹氏后人拥有这么一座名扬华夏的古村。但无论是谁,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当感受尹氏家族的繁与简之时,都不会拒绝像这样与中华文化来一场隔空对话。如果老子能够有幸一睹这里的光景,特别是看到“函谷家声”四个字时,一定会感慨万千吧。

和他的历史遗迹相比,西溪古村是动态的“活化石”,因人而灵活。如今的西溪古村由古围墙、民居、祠堂、书房、巷道、古井、水塘、古榕树等构成别致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在整个珠三角地区作为有着相当规模的原生态古村落,散发着古香。漫步其中,我特别留意的,是数量众多的祠堂和书房,轩朗宽敞,也十分讲究格式布局,这都反映着这个家族和当地村落对传统传承和文化继承的高度重视。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掀起一股新的重家风家教之潮。我想,如果能够带着孩子们到此一游,会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族人崇厚德、重文教的传统和家风,十分有益。 
古村依当地的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如果跳出去看,整体上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也有人说,如何空中远远地俯瞰,它还像一个葫芦,寓意福禄,为福之地。我叹于古人的智慧,以及现代人的精神,能够将文化打磨进建筑,又把建筑视为文化保护的载体。再细看的话,整个村落又有八卦图的精心布局,平添了一种神秘,展示出中国哲学的内涵。若是漫步寒溪河,隔水相望,东莞红砂石、青砖建造和岭南瓜果修饰其中,村落就像画笔下的岭南画作,若隐若现,又温文尔雅。“香市遗珠彰古韵,黛瓦粉墙似娇人。麻石小巷铺阡陌,涌泉古井藏深闺。溪水绕村泽一方,百年老树守门人。”这首早就被很多人和外界媒体所熟知的诗句,便是对村落风景的完美阐释和概括。作为一个过客和游人,我在这里接收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气,厚重的烟火气,和淡雅的艺术气。

十分有意思的是,村外车水马龙,村内却安静闲暇,仿佛古代与今朝就隔着一条街。陪同前来的小友告诉我:“前几年,即使是村外、村口,也是非常安静的。但是,这些伴随着文旅经济的兴起,这里越来越商业化了,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我则感到,在被时间驱赶着向前走的中国社会,古老的村落也呈现出恐成时代弃儿的危机感。我们来来回回地穿街走巷,并不为街道的弯曲而惊讶,也未为巷身偏窄得常常需要侧身而感到扫兴,反而是在那一个又一个“铁将军”把门、显得荒疏、萧条的院落、门户让,让我们内心中感到隐隐的悲凉。我们不断地用手机拍照着各式各样的“铁将军”,然后大胆地猜想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互相说出猜想的结果,莞尔一笑,感到其猜想的内容也是可以编写一本《变迁录》的。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工作了,只有村里的老人还传承着祖辈的生活方式,都用各自方式坚守一座村,一口井,一个家族。老话说得好,根在哪里,心就安在哪里。城市和家乡的生命力源自古老,也惠于古老。这或许也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生存方式。
在心里,我给自己说,下次若再来,我也一定带着我的两个小孙子到这里看一看,在这个慢下来的“香”村,给他们讲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课。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