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谈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
作者:陈杰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5/16/2024 2:44:15 PM
 

2023年9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后称《目录》)正式发布,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2011年颁布、2018 年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次重大调整。根据这一目录,区域国别学进入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新的一级学科,这一学科增设动向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高度关注,因为其涉及的支撑学科之多、交叉性之强,是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学科难以比拟的。《目录》发布后,学界对区域国别学构建开展了广泛讨论,这些交流对话催生了很多共识,但也有很多不同观点浮现出来。本文回到《目录》本身,就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对区域国别学构建的一些想法。

第一,区域国别学构建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这一点无论是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城教授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构与理论创新》(罗林主编)一书所作的序中,还是在钱乘旦教授等资深学者的文章或学术讲演中,都有明确阐述。但需要指出的是,要避免因为区域国别学入列含“研究生教育”字样的《目录》,就想当然地以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仅仅是研究生教育层面的事。事实上,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关口应该前移至本科阶段,从本科阶段就要开展相应的部署和安排,即便不是以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的形式出现。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例,正如张蕴岭教授在2023年8月第二届全国区域国别学暑期高级研修班上提出的,要“调整外语教育培养方式,大幅度增加语言教育中的知识语言内容,让学生从国别语言学习向国别学学习转变,支持本科生辅修学位,培养多学科知识型本科生”。“多学科知识型本科生”就是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在本科阶段应该达成的目标。

第二,区域国别学入列《目录》且以括号形式标注“可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这会让人想当然地以为区域国别学的支撑学科就是经济学、法学、文学和历史学这四大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区域国别学不仅涉及到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领域,譬如哲学(哲学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理学(一级学科地理学)都是区域国别学的支撑学科,其中,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具有基础地位的区域国别学支撑学科,前者对于以区域/国别为名的一级学科的意义不言自明,后者则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构建和学术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第三,区域国别学与支撑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支撑学科对区域国别学的贡献自不待言,譬如提供了领域知识,提供了学科理论和学科研究方法,而区域国别学对支撑学科的作用最起码有两个。一是激发的作用,作为一个学科“鲇鱼”,激发传统的区域和国别研究向着更高水平转型发展。二是区域国别学对支撑学科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反哺作用。譬如,国际关系学在区域国别学提供的“地方性”知识和实践基础上,有可能生成更多、更具普遍性解释意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斯蒂芬·沃尔特的联盟理论就是基于他对中东联盟实践的深入研究;此外,区域国别学可以让其他学科的一些新理论在不同的区域接受检验,比如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构建的几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如能在不同地域得以验证,就能获得更加普遍的解释意义。

第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颁发《目录》时,在“说明”部分中指出“除交叉学科门类外,各一级学科按所属学科门类授予学位”,并在区域国别学后面标注了“可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依照《目录》及其说明,区域国别学授予何种学位是明确的,即仍在传统的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中的一个,授予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学位。但是,存在两个根本的问题:一是区域国别学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征,在传统学科门类之一授予区域国别学学位,则无法体现这种交叉性;二是传统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如外国语言文学下五大学科方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世界史下的“世界地区国别史”培养出的研究生,与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是否存在根本不同?如果存在根本不同,那么授予同一类学位就不妥当;如果不存在根本不同,则没有设置区域国别学的必要性。事实上,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区域国别学研究生毕业时应颁发何种学位持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应按学位授予传统,即依据学科门类颁发学位,因此,可以颁发“交叉学科”学位;也有认为在颁发“交叉学科”学位的同时,可在后面以括号形式备注“区域国别学”;有学者认为应直接颁发“区域国别学”学位,即按照一级学科来颁发,后面甚至可以备注相关的支撑学科,因为不同学校支撑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学科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认为应该按照《目录》中指出的那样颁发传统学科门类的学位。本人认为,应该按照“学科门类+括号备注”的形式颁发,即“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这既遵照了学位颁发的传统,也说明了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的具体依托学科,当然,也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和交流人才,至于是否要详细备注支撑学科名称,则没有必要,否则会显得杂乱无章。值得注意的是,和《目录》同步发布的还有一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里面指出“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设置备案办法另行制定”。这就意味着存在调整包括区域国别学在内的一级交叉学科授予学位类别的可能性,以让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获得本应具有的学科交叉面貌。

第五,已经入列《目录》交叉学科门类的区域国别学需要一个能反映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的定义。在区域国别研究成学之前,国内学界对区域国别研究的认知大多围绕其实用性特征;成学以后,对区域国别学的定义如雨后春笋般出来,这些定义大多侧重于强调域外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强烈的基础性特征。这两种倾向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客观反映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内涵与特征。本人认为,区域国别学可以界定为“一门致力于自主的域外知识体系构建,并以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智识与人才支撑的学科”。在这一定义中,明确了区域国别学的两大任务,一是要构建自主的域外知识体系,二是为中国对外战略提供支撑,这就同时兼顾了区域国别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型特征,而没有偏颇。兼顾区域国别学这两个特征的一大实际好处在于,区域国别学的若干支撑学科都可以在学科构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譬如,有的学科,如包括历史学、外国语言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可以更多地为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建构发挥更多的作用,有的学科,如包括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在内的社会科学可以更多地为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倡议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作者系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首发于中国社会科学网,略有删改)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