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侨报时事评论
 
 
 
  打印 关闭窗口
被告死刑后的京阿尼纵火案为何难言“尘埃落定”?
作者:蒋丰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29/2024 3:23:18 PM
 

历时4年多“长跑”,造成多达36人死亡、震惊社会的日本京阿尼纵火案告一段落,被告青叶真司近日被京都地方法院宣判死刑。作为日本进入平成时代以来30多年里的第一“杀人案”,无论被告是否上诉,时间纵然能慢慢抹平无数家庭的悲痛,都很难用“尘埃落定”来定义这桩创下“之最”的命案。量刑之后,日本社会依然深处“京阿尼影响”之中。

司法与情感赛跑之中的“意难平”。为被告辩护是司法程序的正当之举,但从遗属和日本社会反应看,为凶手的辩护颇有对逝去生命肆意“践踏”之嫌,被诟病为“不尊重”。日媒披露了辩护方4项主张观点,涉及动机、“妄想”带来的影响、对行为“违法性”的认知、责任能力的辩护,但最终均被全面否定。日本网友称,欲把杀人犯强行包装成“智障”,辩护无异于“狡辩”。从无罪或轻罪的辩护主张,到死刑的量刑裁决,是艰难的等待和焦灼的跨越。评论人士指出,受系统体制和社会性格左右,日本社会的司法裁量“稳当”有余,“快准狠”不足。正如死于纵火案的动画色彩设计师石田奈央美的父亲最终没能等到宣判而含憾离世一样,面对京阿尼这样的极端案例,如何用司法更快、更好传递正义,是需要反思的“意难平”。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孤独之殇。从个人经历看,青叶真司是日本的又一个“孤独者”。虐待、逃课、偷盗、失业,最终转化为投稿不被认可后的妄想和杀戮。其人其事,总让人感觉在哪里见过,而这正是日本社会性的孤独课题。近年来,无论是小田急电车伤人案,还是北新地放火案,以及中野市杀人案,再到京阿尼纵火案,凶手的人生充满似曾相识的“孤独感”。早稻田大学社会学教授石田光规指出,孤独不是个体问题。日本内阁府所做调查显示,抱有强烈孤独感的集中在20-40岁的群体。日本虽早已将此视为前沿科学研究范畴,但除非有强有力的解决方案落地,否则无法有效从根本上避免更多从孤独走向极端的“京阿尼”事件。在憎恨凶手无差别犯罪之前,挖地三尺“治病救人”正成为日本社会加速演变下要关注的深层次课题。

“悬疑犯罪”的虚构热衷向社会的负面投射。根据报道和分析,青叶真司的一把火,或许并非来自闻名全球的日本悬疑犯罪文学和影视、游戏,但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十几年前秋叶原杀人案件罪犯加藤智大的效仿。加藤智大是活脱脱的宅男,沉迷于网络和二次元游戏,悬疑犯罪的嗜血带来虚拟的快感,在现实压力下最终沦为杀人的“灵感”。对社会不满是引子,但对虚拟世界狂热执着的背后,藏着偏激认识。日媒评论指出,被文学、艺术、游戏青睐的“犯罪”主题正“越界”不断向现实社会“投喂”,思想和价值观引导是日本政府难辞其咎的“不作为”之一。

担任青叶真司治疗的鸟取大学医学部医师上田敬博提出“该认真思考如何防患于未然”。把凶犯治好送上法庭是其职责所在,如何让更多的青叶真司止步于作恶之前,则是社会应当承受的重任。无尘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但如何追根溯源地“防尘”,是京阿尼纵火案留给日本的最大思考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