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自杀,真的是“自由选择”?
作者:冯玮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20/2024 10:51:38 AM
 

 

死是中国人很忌讳谈论的话题,连孔圣人在弟子子路“敢问死”时,也直接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我们每个人又都很清楚,死是每个人的终极归宿,因为“人固有一死”。

漫画大师叶浅予曾经画过一幅画并配有文字,说的是王先生在黄浦江边“救”起了一个落水者。孰料,此君上岸后非旦不感谢,反而破口大骂:“他妈的,老子破产了,连死的自由都没有?”故事显然是杜撰的,但却涉及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命题:自由。德国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死”和“亡”是两个不同概念。“死”是人出生后即开始的经历,也被称为人生。“亡”则是人生的终结。他有句名言:“谁自觉地走向死亡,谁就是自由的。”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自杀是“自觉地走向死亡”,是“自由”的。因为,按照存在主义理论,人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权利。即便选择“不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人始终是自由的。

然而,选择何种方式自杀,却未必是一种“自由权利”,而且包含民族文化基因。和西方国家特别是天主教国家不同,日本从来没有禁止自杀的宗教戒律。美国学者罗伯特·克里斯托弗在《日本心魂》一书中写道,“日本人不像西方人那样,认为自杀令人震惊。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如欲置他人于犯罪的境地,自杀便是最极端的手段。”日本人独特的自杀方式是什么?毋庸置疑,是切腹。确实,切腹并非为日本人所独有。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有这么一句:“让你凯撒的魂魄显现出来,将我的剑反过来刺进我的腹部。”在意大利热那亚的罗萨宫,古尔基诺的画《伽图之死》,描述的就是一柄剑深深刺进伽图的腹部。但是,说日本人最具有象征性的自杀方式是切腹,恐怕不会有人反对。那么,日本人为什么采取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自杀方式呢?这真的是一种“自由选择”?

日本最初的切腹发生于989年,切腹者叫藤原保辅(又叫藤原义)。切腹的仪式化,初现于战国时代末期的1582年,当事人是高松城主清水宗治。切腹作为死刑,则产生于17世纪初即江户时代:有的武士罪不容赦,但为了维护其武士的名誉,让他自行了断。切腹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俸禄500石以上的武士切腹,在大名的宅院里执行。俸禄500石以下的武士,在牢狱或别的地方执行。切腹人要先沐浴,要将原先的“银杏髻”向下弯折,换上叫“白色小袖”的切腹礼装,穿上没有家徽的青色或白色麻制肩衣袴。切腹的刑场有南北两扇门,南面是“修行门”,北面是“涅槃门”。切腹人由北面涅槃门进入刑场,而后坐在铺着白绢的榻榻米上,面向北方。随后正副“介错人”(断头人)由南面修行门进入。这时,切腹人将用完人生最后一餐饭,能喝酒。然后会有人在切腹人面前摆上纸和短刀,由切腹人亲自将纸缠绕在短刀的刀身上。切腹人将纸绕在刀身上以后,便从右臂处褪去上衣,保持腹部裸露,将刀刺向腹部。切腹有三种方式:十字切、一字切、三字切。不管哪种切法,在完成了规定程序后,“介错人”便手持长刀,砍向切腹人颈部以结束他的生命,也减少他的痛苦。在切腹过程中,切腹者都睁着眼睛,以显示自己的忍耐力超强。

作为极刑的切腹在明治维新时就已取消。但是,不仅切腹自杀并非“自由选择”,而且强调等级和仪式感,注重名誉和忍耐,作为大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否依然得以传承?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