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达沃斯论坛:如何“重建信任”?
作者:徐迅雷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18/2024 2:36:52 PM
 

A

美丽的瑞士首都伯尔尼,由于没有大型国际机场,到这里通常要坐火车。

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并发表特别致辞;应瑞士联邦主席阿姆赫德邀请,李强总理对瑞士进行正式访问。

这是传为美谈的火车上的茶叙:当地时间1月14日下午,李强总理阿姆赫德主席共同乘专列自苏黎世前往瑞士首都伯尔尼,一路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坦诚交流。

李强表示,瑞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两国友好合作源远流长。瑞士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领先的创新实力、高品质的“瑞士制造”。中方愿同瑞方加强交流互鉴,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据《人民日报》2024年1月15日报道)

双方就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文化旅游、冬季运动等交换了看法,一致同意推进相关领域合作。

B

1月15日至19日,瑞士著名滑雪胜地达沃斯小镇,迎来了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

年会汇聚了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名政界、商界、学界和媒体代表,聚焦四大议题:在分裂的世界中实现安全与合作,为新的时代创造增长和就业,人工智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施长期气候、自然与能源战略。

此间,达沃斯处于零下5度到10度左右的寒风加雨雪天气;天很寒,心很暖。

俗称“达沃斯论坛”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是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论坛的年会每年冬季在瑞士的达沃斯召开,是思想者的一个盛大聚会。前身是1971年由克劳斯·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施瓦布是日内瓦商学院教授,现任论坛主席。

达沃斯论坛衍生出了“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由世界经济论坛和中国政府共同提议设立,首届年会于2007年在辽宁大连举办,2023年在天津举行。由于时间定在夏季,所以被誉为“夏季达沃斯论坛”。

C

达沃斯论坛举世瞩目,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突出的主题、丰富的论题,是其特色。本届主题为“重建信任”,显示各方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之际凝聚合力、共促发展的愿望。

当地时间1月16日上午,李强总理在年会上发表特别致辞。李强表示,本次年会以“重建信任”为主题,非常契合人们的关切;信任建立在我们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并愿意为之共同努力的基础之上;“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以开放合作重建信任,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是这样,世界各国都应该是这样。如今的达沃斯,其实已经成为全球化和开放合作的代名词。

然而,当今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脱钩断链”已成常态而非口号,人类世界成了一个“缺乏真诚”“缺乏信任”“缺乏共识”“缺乏团结”的世界。尤其是不同价值观之间、不同阵营之间、还有冲突的双方,相互之间信任的空气十分稀薄,严重“缺氧”。

我们知道,“缺”字成为中国台湾地区2023年度的代表汉字。不仅仅是台湾,“缺什么不缺什么”成了当今人类世界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2023年6月27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强总理在致辞中说,“当今世界,我们缺的是交流、而不是隔阂,缺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缺的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缺的是和平、而不是冲突。”

现实就是:随着国际社会分化加剧、地缘政治裂痕加深,不确定性在增加。1月15日,达沃斯论坛发布了最新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该报告也凸显了当前动荡不定的经济形势,有56%的首席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疲软。

堵“漏”补“缺”,弥合发展鸿沟,着力建设普惠包容的世界经济,显得越来越迫切。

D

“我们面对一个分裂的世界和不断加剧分化的社会,这导致日益普遍的不确定性和悲观情绪。”针对问题,施瓦布说得很明晰,“只是倾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给出答案,这也是我们齐聚达沃斯的原因。”“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危机管理,更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共同建设更有希望的未来,从而重建对未来的信任。”

这就是一个“怎么办”的关键问题。那么,如何致力于解决问题,如何“重建信任”,如何为不确定的时代注入更多的确定性?这也正是达沃斯论坛的价值魅力所在。

信任与和平发展有着伴生、共振的关系。然而,冲突战争此起彼伏,冷战后的和平红利逐渐消失。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达沃斯论坛延续一直以来的传统做法,为外交对话提供空间,在分裂的世界中寻求安全与合作的路径。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亲切关系甚至是深度关系的产物。人和人之间如此,国和国之间亦是如此。许多分歧、隔阂是人为的,有句网络戏言很能说明“人为分歧”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跑马拉松?马拉松是西方的,这和过洋节有什么区别,要推广就推广屈原投江。”

信任是相互之间的关系。平常相安无事可能谈不上信任不信任,一旦大事发生信任的危机就出来了。比如,你是和哈马斯之间相互更信任,还是和以色列之间相互更信任?

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稳定的基点。中美之间,可谓“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

都知道中国和俄罗斯相互之间很信任,那么,中国和美国之间“信任度”究竟如何?

其实,中美并没有本质性的冲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美国并没有赞成所谓的“台湾独立”。

在合作、竞争和对抗三个维度中,合作当然是第一位的,竞争也是合作中的竞争。而对抗则是最低维的。美国对中国,可以是“伙伴和对手”两位一体,但不应该是“伙伴、对手和敌人”三位一体。

中美关系触底企稳,但这个“稳”似乎又不太稳。怎么办?诚如参加这次论坛的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所说的:“两国有识之士,应该努力一起夯实共识,澄清误判,坦诚理性地面对两国现实中存在的分歧,并管控这些分歧的蔓延边界。”

1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率中共代表团访问美国,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等进行会见交流。刘建超表示,“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者、受益者、维护者,不寻求改变现行国际秩序,更不会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所谓新秩序。”这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在美西方许多人士看来,中国、俄罗斯都是“不满”现行国际秩序,谋求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另起炉灶、“领导世界”的。

E

多边主义则是全球化的应有之义。“真正的多边主义,应基于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正如李强总理在问答环节所阐释的,中国自己不搞“毁约退群”,也不要求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始终是维护多边主义的坚定力量。

多边主义是方向,单边主义没市场。

据财新网报道:当地时间1月17日中午,财新CEO午餐会在瑞士达沃斯举办。“当前世界如果不是来到十字路口,也是到了分叉路口。”胡舒立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世界经济正处于关键时刻,和平红利逐渐消失,全球化发展路径遇到挑战,科技创新、多国大选、气候变化都为经济复苏带来新的变数,需要各国积极应对。

分叉路口”是非常形象的表达。世界已然越来越“阵营化”,民主自由的国度与非民主自由的国度越来越泾渭分明;如果只是“井水不犯河水”,那似乎也无所谓,问题就在于“分叉”越来越大。

多边主义是开放主义与合作主义。而所有的开放,必须是真开放而不能是假开放,绝不能是“满嘴开放、满腹闭关”。若是“假开放”“假合作”,绝无可能“重建信任”。

F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相互之间应该是借鉴学习、开放合作、相得益彰;要有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赖的理念,要有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主张,要有经济文明中的“现代性”原则,这些都是“重建信任”的核心要义。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瑞士已连续13年蝉联桂冠。瑞士是欧洲小国,我2007年访问瑞士,感慨于瑞士整个国家都是美丽的风景。当年知道瑞士的创新能力了得,但不曾想到,这个国土面积仅有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70万的“蕞尔小国”,创新指数、创新产出排名都是全球第一创新投入排名竟然也达到全球第三;而且,《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表明,瑞士已连续10年排名第一

具有这样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瑞士,一直都很低调,并没有整天念叨着“为世界指明方向”。

所以,媒体人别动不动就说“‘中国方案’点亮达沃斯”,“中国在达沃斯论坛上贡献中国智慧,为全世界重建信任”。也不要仅仅只说“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在一个全球化的开放合作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另外一个国家的机遇,尽管这样的机遇有大有小。更不要老认为自己的“雨露雷霆”对全世界皆为“天恩”。

有识之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增长,源于市场化、企业家精神和人类三百多年的技术积累,而不是什么“中国模式”。要知道,经济增长的根基是普遍自由,绝不是计划控制;经济发展在很多的时候是“不用管”,如果管得太多,反而是“不管用”。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指点自己的江山,不要动不动就指点别人的江山。这也应该是个共识。

G

达沃斯论坛致力于凝聚共识,以共识推动合作,以合作带动开放,最终以开放合作促进信任,进入良性循环。棘手的全球难题,难以用简单的选项来解决,那么第一步先在思想理念层面努力达成共识,这也是论坛年会的优势所在。

优化人间有思想,改变世界靠观念。当然,共识不是“统一思想”,而是“求同存异”。

在分化分裂的世界中寻求合作,在不稳定的世界寻求稳定,在不确定的世界寻求确定,为人类世界打造美好且有韧性的未来——世界各国,是时候该放下成见、弥合分歧,以诚相待、相向而行,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团结一心、共同消弭“信任赤字”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人类。与世界为伴,和文明同行!(作者系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