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让世界多一些混血儿吧!
作者:徐迅雷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2/26/2023 3:42:49 PM
 

A

混血儿首次成为巴西最大人口群体!

据《环球时报》2023日12月25日报道: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IBGE)发布了巴西2022年人口普查结果,在巴西2.03亿的总人口中,有9210万混血儿,占45.3%,这一数字在2010年为43.1%。

至于白人的人口比例,已从2010年47.7%下降至43.5%,即8820万;黑人的人口比例,从7.6%跃升至10.2%,人数达到2060万人。

原住民人口显著增加,达到170万;而亚裔人口则下降,仅占总人口数量的0.4%。

混血人口大多分布在巴西贫穷的东北部,白人则分布在较富裕的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在贫困人口中,黑人和混血是白人的两倍;白人平均失业率为7.6%,黑人和混血儿的平均失业率为11.1%。

巴西媒体“G1”网站24日报道称,虽然此次普查结果显示种族平等意识有所提高,但不平等现象依旧存在。有识之士认为,新数据将帮助巴西政府制定更具种族包容性的政策。

在巴西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中,种族问题是一个关键主题。葡萄牙殖民与奴隶制度,是巴西历史上各种社会问题的一大根源。巴西奴隶制度历时3世纪之久,直到1888年才废除;到了20世纪初期,不少知识分子仍将黑人以及混血儿视为“低等种族”。

然而,“每个人都是混血儿”,随着异族通婚日趋频繁,巴西的种族界限已然愈发模糊,种族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若热·亚马多(Jorge Amado)是巴西著名的葡语小说家。他的小说《奇迹之篷》出版于1968年,被称为“书写真实的奇迹”。作家通过小说,从有色人种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巴西“混血文化”形成的历程:

殖民初期,非洲奴隶被迫接受欧洲文化,但也保留了自身传统,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与杂糅;其混血后代,则能够主动利用统治阶层的文化偏好,以伪装等方式,捍卫族群的风俗与利益;底层混血儿的阶级开始跃升,逐步消解狭义的种族概念,从而构建起以“混血性”为根基的巴西民族认同……

巴西混血儿,看似是一国之内的,其实是国际的、世界的。

B

“胡姬”安在?中国科技考古团队首次发现了敦煌“混血儿”!

据《中国民族报》2023年12月21日报道,两例生活于曹魏至唐代时期的敦煌“混血儿”,近日被发现。

在敦煌佛爷庙湾墓地,考古团队获得曹魏时期和唐代各一例基因数据,研究发现,他们竟然都是“混血儿”,属于欧亚大陆东西部的混血个体,且欧亚西部祖先成分高达30%—50%,当属敦煌当地男性和“胡姬”结合的混血后代。

这个考古团队由复旦大学等多个单位联合组成,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权威期刊《科学通报》上,题目是《古基因组揭示河西走廊过去两千年的遗传史》。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著名诗句:“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胡姬”是古代西域的少数民族少女,来到大唐后,是否融入当地生活?分子考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其混血后代不仅生活而且葬在敦煌,这成了丝路繁华的缩影。

分子考古学(Molecular Archaeology),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基于对人类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速率的分析研究,通过解读DNA中的历史,来揭示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人群遗传结构、古代社会文化结构等。

如今这一分子考古新成果,为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并存增添了证据;同时也为李白诗篇添加了注解——唐代有“胡姬”嫁给了当地男性,繁衍了后代,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东西方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研究表明,历史上这里至少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和融合。从常识判断,大迁徙、大融合必然会有混血儿的产生;所以,混血儿正是人类开放融合、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产物和“代言人”。

C

混血儿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一个问题是:混血儿为什么普遍漂亮和优秀?其关键的关键,就在于基因优势互补。

研究表明:许多来自不同血缘的优势基因,可相互交换和融合,在个体进行基因配对中,得到优势互补,形成了后代在体格、外貌和智商上的优异优势。也就是说,基因排列越不同的人,结合后所生的孩子越优秀,同时避免后代陷于遗传疾病之中。在每个人10万个功能基因上,都会有5至10个或更多遗传致病基因,血缘远的男女结婚,就有可能减少男女双方致病基因相遇几率,防止遗传病产生。

人类的繁衍,其实早已证明:远比近好,千万不要近亲结婚。但是,近了容易接触,远了难以见面;所以,大大的地球上,人类需要远远的交流与融合。

美国的帅哥总统奥巴马,正是这样的一个明证。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1961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民主党籍政治家,第44任美国总统——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

奥巴马的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而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他俩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这位黑人老爹后来前往哈佛大学读博士,成为经济学家,奥巴马从小由母亲抚养。

试想,美国和肯尼亚,只要其中一个是闭关锁国的,那就不可能有侯赛因·奥巴马一世远赴檀香山留学的事发生,因此就不可能结识美国白人同学,生出一个将来能做美国总统的混血儿子。多种族背景,正是奥巴马传奇身世所在;混血儿的基因优势,则是他能够成为美国总统的关键之一。

D

有一类混血儿比较特殊,是战争的产物,具体情况较为复杂。

冷战时期,美国卷入越南内战,越战前后持续了近20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产”——数以万计的“美越混血儿”。他们是美国大兵和越南女子的产物——唉,这样的混血儿还是少一些为好。

美国在1987年出台了《美亚混血儿返乡法案》,允许符合规定的混血儿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去美国定居。之所以称为“美亚混血儿”,因为不仅仅是“美越混血儿”,还有“美日混血儿”“美韩混血儿”等。

“至亲至疏母子,至情至痛人性。”日本著名电影《人证》,讲的就是美日混血儿从美国到日本寻找母亲的故事。母亲八杉恭子当年和美国黑人大兵所生的儿子,意外来寻母,打破了已成为著名服装设计师的母亲的生活,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家庭的名誉,掩盖自己的过去,竟然杀死了自己的混血儿子……电影主题曲《草帽之歌》凄切动人:“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的那顶草帽,很久以前我失落了草帽,它飘摇着坠入了雾积峡谷……”

有的混血儿,本身不是战争的产物,但战争对其影响很大。日本战后派作家、中国文学研究家武田泰淳,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媒花》,是一部反省侵略战争的作品。小说对美军占领结束前夕、朝鲜战争下的动荡不安的日本社会,做了全景式的描绘,展示了战后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景象。《风媒花》中的“三田村”,是具有代表性的“混血儿”形象,他是“中日混血儿”,母亲是中国人。

三田村是一个“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没有明确伦理身份的混血儿。众所周知,在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身份对应“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身份。在“敌国”与“祖国”之间,混血儿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痛楚。

正是这种对立的身份认知和难言的身心痛楚,让三田村陷入了身份认知混乱的伦理两难境地。武田泰淳则试图破解个中伦理困境,提出跨越人种、民族、国籍的“混血”的伦理意识……

在植物学中,“风媒花”是利用风力作为传粉媒介的花。如果战争成为人类的“传粉媒介”呢?那结果可是复杂多了。

E

一说到混血儿,人们往往最先想到“黑白” 混血。当然,混血儿不一定就是白人或有色人种和黑人“混”。因为地缘、文化等原因,历史上“中日混血儿”很多。

一百年前的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有位17岁、爱写诗的中日混血儿学生,正在天津探亲,因地震后东京学校均已停办,于是就近到青岛的日本中学就读。他叫黄瀛(1906-2005),父亲是中国人黄泽民,留学日本期间与日本姑娘太田喜智结婚。黄泽民学成归国,妻子也来到了中国,1906年他们在重庆生下了黄瀛。黄瀛8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把他带回日本千叶县老家。

黄瀛的一生跌宕起伏,富有传奇性。在青岛念完中学后,黄瀛又回到日本,读了大学,成为著名的“混血诗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又回到中国,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参加过南京日本投降受降仪式。此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任四川外国语学院日语教授。

混血儿具有“阈限性”,作为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概念,阈限性是指“有间隙性、转换性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是文化杂合的时空,具有模糊性、开放性、非决定性等特征。而中日混血儿“阈限性”是相对较低的,在混血儿“双文化身份”中,也是文化最接近的。

与诗人黄瀛不同,著名作家韩素音(1917—2012)混血的“距离”远很多。韩素音1917年9月12日出生于河南信阳,父亲周映彤是成都郫县人,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于比利时贵族家庭。

作为一名欧亚混血儿,韩素音在自传系列中,细腻书写了一名混血儿心路历程,完整呈现了混血儿在异质文化中成长,确认自我身份,寻找个体使命的过程。韩素音自我评价说:“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混血儿让“他者”成为“我者”。

纵观人类历史,混血儿本质上是人类情感文明的产物,是开放与合作的典型象征——没有“开放”,就不会有交流,就不会有“千里姻缘一线牵”;没有“合作”,就不会有爱情的结晶,就不会有下一代混血儿的出生。

这就是“美美与共,人类大同”。

让世界多一些混血儿吧!(作者系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