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歌舞伎和“情色”(上)
作者:冯玮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0/24/2022 7:27:27 PM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通过对话录《斐多篇》,借斐多之口论述了他的哲学思想:灵魂最大的任务是解放肉体的束缚。应该说,斐多的肉体是得到“解放”的。斐多最初是个男娼,后被苏格拉底买下。在古希腊,这种买卖是法律允许的。著名喜剧家阿里斯多芬的《财神》,就描述了一个男子因为贫穷向老女人出卖肉体换取金钱和衣物的故事。

那么,这种买卖在日本得到法律允许吗?17世纪中叶即江户时代,服务于异性的“男娼”作为一个行业正式兴起,并在18世纪上半叶进入了全盛期。当时,日本处于“锁国”时代,但中国和朝鲜仍和日本保持着往来。1719年,朝鲜派往日本的官方使节通信使申维翰对日本的这一新兴行业甚感惊讶,他对日本外交官雨森芳洲说:“日本男娼之艳,倍于女色。贵国之俗奇怪哉!”令申维瀚感到惊讶的“奇观”,出现于当时一种叫“荫间茶屋”的休闲场所。所谓“荫间”就是“男娼”的别称。据史籍记载,当时的“三都”即江户、京都、大阪(当时写作大坂)各有“荫间茶屋”集中的地方:江户主要集中于本乡汤岛、深川、芝明神町、日本桥一带;京都的“荫间茶屋”则主要集中于宫川町;大阪的“荫间茶屋”主要集中于道顿堀。在“荫间茶屋”接客的,主要是“若众歌舞伎”的“若众”。“若众”原是佛教用语,“若”意为“年轻”,“众”意为“众多门徒”。“若众”最初叫“若众徒”,如《源平盛衰记》中就有比叡山“若众徒”和“大众”老僧对峙的描述,至室町时代被略称为“若众”,如《室町家御内书案》有“白山若众等乱入南禅寺”的记载。所谓“若众歌舞伎”是作为歌舞伎的“新生力量”登上舞台的。当年,歌舞伎方兴未艾,“三都”即江户、京都、大阪(当时叫大坂)的游女(妓女)也以表演歌舞伎为幌子,做皮肉生意。这种所谓的“歌舞伎”被称为“游女歌舞伎”。但是,这种营生不仅很快被德川幕府取缔,而且累及歌舞伎本身。1629年,幕府颁布法律,禁止女性登台表演歌舞伎。于是,年轻貌美的男子便妆扮女人粉墨登场。这种男扮女装的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若众歌舞伎”的男演员叫“女形”。从此以后,男扮女装成为日本歌舞伎的传统并一直维持到现在。

女性从歌舞伎舞台上消失了,但情色却远没有消失。时隔不久,有些“女形”的艺名却出现在“荫间茶屋”的灯笼或牌子上。也就是说,不少“若众”摇身一变,成了“荫间”。白天,他们或斡旋于酒席欢歌起舞,或侍奉于权贵卧榻热情“服务”。江户时代有名的“女形”大都出身男娼,或本来就是一身二任。例如,据《嬉游笑览》记载“即便是色子,最终也成为艺人。女形大都出身男娼。当时的尾上松绿、岩井喜代三郎等,皆为舞台子”。毋庸赘言,他们的模样和精神气质都相当女性化,被称为“女性化的男子”。不过,名为“女形”实为“荫间”,和真正的“女形”,有一个明显差别——化妆。登台表演歌舞伎的真“女形”都浓墨重彩,以致“面目全非”,而“荫间茶屋”的假“女形”则不化妆或仅仅略施粉黛。因为他们的相貌非常重要,图一脸油彩,如何分辨美丑?

后来“女形”再次出现分化,歌舞伎也再次遭受重创。幕府和艺人展开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咱们下一期继续聊这个话题。(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