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高端访谈系列
 
 
 
  打印 关闭窗口
“期待尽快看到中国动画作品在日本热映”
——访日本杉并动画博物馆馆长铃木伸一
作者:本报总编辑 蒋 丰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4/23/2018 6:39:57 PM
 

据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动画协会2016年调查统计,全日本有622家动画制作公司,其中有138家就集中在东京的杉并区,因此杉并区又被称为“动画之城”。该区政府还将区内动画产业的成长写入了发展报告中。于2005年开馆的杉并动画博物馆,是一个从过去到未来,综合全面地介绍日本动画的公共设施。担任该馆馆长的铃木伸一先生,更是日本动画产业的先驱。今天我们就请铃木馆长来讲一讲,那个令人向往的日本动漫“梁山泊”——常磐庄里所发现的故事,和手塚治虫先生的交往,以及和中国的文化交流等。

 

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漫画创作

《日本新华侨报》:您能回忆一下自己进入动画产业的契机吗?

铃木伸一:1946年日本战败后,我从中国的东北回到了故乡长崎浦上,却只看到了原子弹爆炸后的一片死寂的荒原,连一个简易帐篷都没有。无奈之下,只好先寄宿在旧城镇里的一个寺庙里,那里地处山阴,并且是我外婆的家。

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又举家搬到了山口县西部的下关市,进入当地的中学。记得是在12岁那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名叫“漫画少年”的杂志,里面有读者投稿栏。于是我就开始试着作画,将并自己的作品投给那本杂志。当时经常给《漫画少年》投稿的还有寺田博雄、藤子不二雄、石森章太郎和赤塚不二夫。大家对彼此的名字都很熟悉。

虽然我是从读中学时才开始作画、投稿的,但事实上,在中国东北生活的那几年,我就已经跟漫画结缘。那会儿我还是个小孩子,不懂得搞创作,却已经开始临摹田河水泡先生的《狗仔爷爷》和横山隆一先生的《小阿福》了。父亲有一位画西洋画的朋友叫中村伊助,是当地一家大型炼铁厂的内部杂志的编辑,他经常将自己创作的漫画发表在内部杂志上。

战争结束后,中村先生也从中国回到了福冈,并坚持创作漫画,后来在著名漫画家近藤日出造的帮助下来到了东京,并很快地融入了东京的漫画家群体里。也是因为有中村先生这个依靠,我才得以到东京发展。

 

“我是第四个进入常磐庄的”

《日本新华侨报》:到东京后就进入了那个被称为日本动漫的“梁山泊”的常磐庄了吗?

铃木伸一:第一个搬进常磐庄的是手塚治虫先生,接下来是寺田博雄,第三个搬进去的是藤井不二雄,我是第四个搬进去的。后来石森章太郎和赤塚不二夫也搬进来了。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

我是因为想创作漫画所以搬进常磐庄的。不过和中村先生同属一个漫画家群体的横山隆一先生成立了“童话Production”,并开始制作动画片。我在战后也有幸观赏过迪士尼的动画片,被其魅力所感染与折服,同时也对动画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村先生把我介绍给了横山先生认识,当时横山先生正着手制作《小阿福》的动画片,那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的漫画作品。于是就欣然前往了横山先生居住的镰仓。

《日本新华侨报》:说起当年的日本动画,都有哪些作品呢?

铃木伸一:当时日本的动画作品并不多。在战时有过《小阿福的潜水艇》、濑尾光世先生的《桃太郎的海鹫》和《桃太郎•海之神兵》等。即便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作品,也会为那种犹如童话般的细腻描写所折服。这些作品在仓库里避过了战火,战后才被人重新发现。我和手塚先生曾一同去京桥的国立近代美术馆,在该馆的胶片中心看过这些动画作品。

1951年,横山隆一先生作为漫画记者前往美国旧金山,采访《旧金山合约》的签订,顺道还去了洛杉矶参观华特•迪士尼影业集团的工作室。华特•迪士尼先生由于看过横山先生制作的动画片《小阿福》,于是亲自接见了他,并鼓励他说,“你也要试着多制作动画片啊”。横山先生回到日本后,就买了16毫米的Bolex摄像机,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拉来做助手,开始了动画制作。之后又用35毫米摄影机制作了名为“福助”的动画作品,我就是在这个时间点进入横山先生的动画制作公司——“童话Production”的。

 

解开手塚治虫的贝雷帽之谜

《日本新华侨报》:手塚治虫先生是不是也受到了横山先生的影响呢?

铃木伸一:大家都知道贝雷帽是手塚先生的象征,却不知道手塚先生其实是在模仿横山先生(笑)。对于手塚先生来说,横山先生是大前辈,也是恩师。手塚先生在构思动画制作时,曾经多次专门到镰仓向横山先生讨教。横山先生跟他说:“成立动画公司,就要做好亏本的准备啊。”然而手塚先生已经购买了制作动画用的摄影机,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啦。

1962年,手塚先生制作了动画片《某个街角的故事》,并凭借这个动画片在第17届每日电影大赛上,获得了大藤信郎奖。与此同时,手塚先生还面向电视播放制作了《铁臂阿童木》的样片。1963年1月1日,《铁臂阿童木》的动画片正式在电视台开播。我非常喜欢这种科幻类型的动画片。由于横山先生的公司则更倾向于制作童话类型的动画片,而我已经想尝试制作科幻类型的动画片,所以辞去了“童话Production”的工作。当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常磐庄时代的朋友藤子不二雄和石森章太郎说了后,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如我们自己来试试吧”,于是就一同成立了动画公司工作室零(Studio Zero)。

虽说是成立了公司,但既没有员工也没什么工作可干。就在这时,手塚先生雪中送炭般地提出要将《阿童木》的一集外包给我们。大家自然是喜出望外。藤子不二雄、石森章太郎和角田次朗一起,全力以赴地制作了《铁臂阿童木•美土路沼泽事件》。在把成品拿去给手塚先生看时,手塚先生虽然口中说“辛苦啦!”但却没给我们什么好脸色(笑)。

每个漫画家都有着自己浓厚的个人特色,也都会反映到作品上。手塚先生一看就知道这部分是谁画的,那部分又是谁画的,画风不统一自然会影响质量。所以此后手塚先生再也没有给我们外包了。

 

手塚治虫在日本举办了中国动画电影节

《日本新华侨报》:听说您和手塚先生曾经一同造访过中国。

铃木伸一:是的,当时动画协会里有一位中嶋兴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多面手。他组团前往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交流团里有芭蕾舞演员,还有歌手上条恒彦等文艺界人士。我和手塚先生就作为动画产业的代表人士随团前往了中国。那是1980年的事情。

当时中国也有极为优秀的动画作品,然而知道的人不多,访问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公演后,又动身前往了上海。我们在上海参观了当时中国唯一的一家动画制作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并观看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和动画片制作者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据说在战后留在中国指导动画制作,是一位叫持永只仁的日本人。持永先生战前曾在满洲电影协会工作,也是战争时期的动画片《小阿福的潜水艇》的制作者。战争结束后,满洲电影协会的器材被中国共产党接收,但他们不会使用,于是持永先生便作为指导员留了下来。持永先生被称为新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元勋,曾著有《动画日中交流记 持永只仁自传》。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这段往事,于是每次见到中国的动画人,我都会提起这本书,希望尽快可以被翻译成中文版。去年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能和亚洲首部长篇动画《西游记之铁扇公主》的制作者万氏兄弟见面,令手塚先生极为兴奋。转年他就邀请中国水墨动画的制作者们来日本,并在池袋西武的工作室举办了“中国动画电影节”,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大家都对中国动画的高质量赞叹不已。日本是没有这类水墨动画的。手塚先生自此以后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手塚Production还创建了北京写乐美术艺术品有限公司。

 

左起依次是“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手塚治虫、中国动画导演王树枕(1980年摄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左起依次是段孝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影技师)、严定宪、特伟、手塚治虫、铃木伸一、动画作家古川肇郁、电影评论家小野耕世、持永只仁 (1981年摄于东京)

左起依次是手塚治虫、持永只仁、动画作家冈本忠成、动画协会的中嶋兴、动画作家木下敏治,左起第7人是特伟、第8人是动画作家福岛治 (1981年摄于东京)

手塚治虫(左起第3位)热烈欢迎中国动画导演访日,严定宪(左起第4位)、特伟(左起第5位)、持永只仁(左起第6位)、动画作家兼人形作家川本喜八郎(右1),(1987年年摄于广岛)

 

文化要有交流才能有发展

《日本新华侨报》:能谈谈您对中日动画产业的未来展望吗?

铃木伸一:现在中国的动画制作真的是如火如荼。根据Itmedia财经在线的报道,大约在5、6年前,中国的动画产量就是日本的2.5倍。不过就趣味性而言,日本的动画作品更胜一筹,我想这是因为日本没有有关部门管制的缘故。

据我了解,中国的观众们也都很喜欢日本的动画作品,像《你的名字。》《多啦A梦》等在中国也大受欢迎。遗憾的是,能在日本上映的中国动画作品寥寥无几。

最近,前来我们杉并动画博物馆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希望今后日中两国可以加强动画交流。文化,不更是因为有交流才会有发展吗?从前中国的人力成本较低,因此日本有的动画公司会外包给中国。我听说现在已经中国的动画公司外包给日本了(笑)。

今后,中日双方的交流会显得更加重要。本馆的来馆者中来自中国的客人越来越多。所谓文化就是这种交流越紧密越能向前发展的东西。动画行业也是一样,从前日本的动画公司将工作外包给人力成本较低的中国,今天中国的人力成本渐渐增加甚至有超越日本之势。日本做中国动画公司的外包的事也是时有听说了(笑)。

我感觉中国的观众们都很喜欢日本动画片里的角色,中国的动画产业也应该学习借鉴日本的角色设计,以达到日中两国共同提高的目的。我希望早日能看到中国的动画作品在日本上映,并且大获成功。

 

采访后记:相信有不少动漫迷都知道,铃木馆长其实就是《多啦A梦》里的那个“爱吃拉面的小池”的原型。采访结束后,铃木馆长先是为《日本新华侨报》画了“小池”的插画,又题了“日中友好”这四个字,并且为记者展示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包括手塚治虫先生前往中国交流的照片等。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