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我随#世家家长学院跨文化研学团#踏上了前往中亚国家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旅程。此行的起点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国际机场,原定于晚上18点10分起飞的航班,因故延误了四个多小时。当我们终于抵达第比利斯时,夜色已深,城市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而神秘。
抵达第比利斯的时候,我们深知自己是幸运的受益者。这份幸运源自于2024年4月10日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周谦与格鲁吉亚外交部长达尔恰什维利在第比利斯共同签署的那份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5月28日,这份协定正式生效,使得我们的旅程更加便捷。试想,若是在此之前,我们或许还在为办理签证手续、支付签证费而忙碌呢。
坐在迎接我们的大巴上,我望着夜幕下的第比利斯,街灯闪烁,街景如画,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这时,茅盾先生的名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悄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茅盾先生1947年的作品,我在80年代读它的时候,第一次将“格鲁吉亚”和“第比利斯”两个名字刻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而今,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心中满是感慨。
茅盾先生当年观察的是“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郊外有一个小小的院子”,而我们则住在第比利斯市内的酒店。或许正因为茅盾先生深入“沉底”,才能够写出如此动人的名文。而我们则像是匆匆过客,只在这里停留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在老街区转了一圈后,便匆匆前往邻国亚美尼亚,未能充分感受这座被誉为“上帝的后花园”的城市的魅力。
离开格鲁吉亚的时候,心中涌起一股惆怅之情,或许可以称之为恋恋不舍。然而,想到《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当年印刷出来的宣传品就有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三种文字,我对即将前往亚美尼亚的旅程便没有了那么大的抗拒感。
从格鲁吉亚“通关”进入亚美尼亚的过程是在陆地上进行的。在那里,格鲁吉亚这一侧飘扬着他们那面带有五个红十字架的国旗,而过道却显得异常狭窄。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通关。
突然,一个格鲁吉亚人脸上带着不满的情绪,用格鲁吉亚语大声说着,同时辅助着肢体语言比划着,原来是希望我们不要大声说话。哦,他可以大声说话,我们则不允许大声说话。如果说这是对我们国人的一种“境外提醒”,还能够接受的话,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让人心中怒火愤燃了。
那此后,一串格鲁吉亚人从后面连推带搡地穿行到队伍的前面,要求让他们先行通关。他们不排队也就罢了,站到了队伍前面也就罢了,其中还有一个人站在关口处,两手攥住两侧的铁栏杆,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的气势。有人低声说道:“他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了,故意这样做的。”我虽然向来不喜欢这种“对号入座”的说法,但想起网上流传的“格鲁吉亚人歧视中国游客”的传说,又觉得这或许是一个现实的注脚。
早就听说过格鲁吉亚人“性格粗犷豪放、坦率耿直”,这次也算是亲自见识了。研学团里一个信奉规则、讲究秩序的小团员看不下去了,就要出面抗争。然而,他的父亲却一把拽住了他,说道:“现在,我们是在格鲁吉亚的地盘上,他们是主场,是强势的一方,你不能随便行动的。”我倒觉得,这也是跨文化研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不仅要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还要学会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应对各种情况。
研学团的团员们纷纷议论起格鲁吉亚人为何如此强势。有人说那是因为这几年被美国人和日本人惯坏了,他们都是援助格鲁吉亚的大国。然而据我所知,日本对格鲁吉亚的援助累计起来只有1.43亿美元,而美国则大方得多,对格鲁吉亚的援助已经超过43亿美元了。美国这样大力援助格鲁吉亚无非是想让格鲁吉亚彻底“脱俄”,在将来的代理人战争中能够出一把力。
离开格鲁吉亚的时候,我的心情有些沉重。我不禁思考这是否也是我们未来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呢?而这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呢?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