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开序幕的旧金山APEC会议是整个国际舆论的聚焦点。从对世界影响的角度看,中国的一举一动显然都被聚光灯所包裹,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所到之地,也必然是媒体所及之处。当我们谈及国际风云正纷繁复杂变化时,似乎有一点已经成为“不变”,那就是中国的影响和所获得的关注。在这样的基调中,继中美之后,旧金山会晤里的中日关系成为热议也是一种国际政治的必然。
针对中美元首会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面向媒体介绍了战略性、历史性和引领性三大特点,被外界广泛积极评价。在此背景下,日媒对中日关系解读也多了一层“中美要素”。《朝日新闻》评论员甚至称,中日两国首脑终得实现会谈很直观地反映了当前中美关系动向。不可否认,日本深受美国因素影响是一种客观。但同时也应看到,正如日本共同社报道所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重视此次会谈,其目标之一就是要重振因中美博弈而受滞的中日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日本在新的形势下在对华关系上的“独立”思考和期待。根据媒体报道和分析,中日两国领导人此次会谈的主要关键词,更多集中在“再确认”这样的表达上。
具体来看,至少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共识,二是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两国关系定位,三是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在去年11月泰国曼谷的“五点共识”基础上,双方最高国家领导人之间这样的三个“再确认”也为接下来中日关系如何跟进发展呈现了清晰的架构。
首先,要始终守好中日关系的初衷。中日关系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今年又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重温”既是中日关系的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力量。旧金山会谈上,中日之间的“四个政治文件”被再强调,强调的是一种应有的政治精神,强调的是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守护邦交初心的交往原则。日本近年来在包括中国“威胁论”等言行上的表现,也正是一种对此的“偏离”。当我们谈“四个政治文件”指引中日关系,就是要强调在认知上跑偏,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其次,要保持正确的战略定位。中日在15年前签署《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回顾历史,这种共识的达成其实充满了历史过程的艰辛。过去如此,而纵观日本近年来表现特别是各种“白皮书”,无论是军事防卫,还是经济安全,都把中国写进战略防御和制约的篇章,也同样让战略关系在中日之间讲起来一直存在现实难度。是朋友,还是对手;是合作,还是对抗;是胜负,还是共赢。在新的不确定之中,对这一关系认知进行“再确认”,就是中日两国领导人此次会谈的着重点之一。强调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就是要继续把握航向,在各个领域创造双边关系的“红利”,这正是中日关系近年来难以在正常轨道运行的最大损失。
最后,要把握中日关系的时代脉搏。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在会谈中用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来表述中日关系所处阶段。其中,“承”的是邦交正常化50年、“缔约”45周年以来的传统精神,以及风雨里打下的成果基础,“启”的是新格局、新挑战之下的时代所需和潮流所拥。不固守、不断层、有开拓、敢创新,是中日处理双边关系时对时代最好的回应。中日关系会因困难暂时停滞受阻,但“向前看”方惠于长计。
中日关系很宏远,需要高层的政治引领,旧金山上的领导人会谈打开了局面。中日关系也很具体,需要在一件件的事情上坚持“双向奔赴”。旧金山之后,中日关系能否走出新的步伐,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