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日本震后复兴政策不接地气难有效
作者:王亚囡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发布时间:3/11/2021 7:03:31 PM
 

如今,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东北大地震,已整整十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创造性复兴”,也已整整十年。由中央政府每年主办的对“3·11东北大地震”死难者的追悼仪式活动,在这个十年的历史关口落下帷幕。这也可以看作是日本政府希望把目光转向“创造性复兴”的一种用意。

但是,从东北大地震灾区前沿传来的讯息并不令人振奋。尽管日本政府十年来投入30多万亿日元推助“创造性复兴”,但当地居民并不“感恩”。他们有的指出重建的街区虽与防潮大堤相伴,但让他们自此难见蔚蓝的大海;有的指出新建设施虽没收费用,但未来在管理上会增加居民税收的负担;有的指出作为“定时炸弹”的福岛核电站仍未拆除,核污染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对看起来颇具前瞻性“创造性复兴”最现实的表现,就是至今还有大约36000多名灾情避难者不愿意重返“美好的家园”。而东北大地震灾区中岩手县,其人口更比10年前减少了16.9%。

国家与地域治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叫做“政策接地气才能真落地”。政府部门出台的治理政策如果只是看起来很“美”、很“超前”、很“智能化”,民众接受时就会产生“生疏感”、“拒绝感”,最终导致“创造性复兴”只不过是一张“最新最美的图画”。

有报道说,接下来,日本政府要继续大手笔投入500亿日元,在东北大地震灾区量化兴建机器人等研发和制造设施,希望在这里创造新兴产业,但福岛核电站废炉的解决,则还需要30到40年间。如此,震后复兴何时有望?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