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侨报时事评论
 
 
 
  打印 关闭窗口
从“缪可馨事件”看中国教育的缺失
作者:王琴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发布时间:6/19/2020 9:09:24 AM
 

据媒体报道,2020年6月4日,中国常州市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学校上完两节作文课后,突然冲出教室翻越栏杆,从四楼一跃而下,10岁的生命就此定格。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节来看,事因缪可馨写了一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被任课的袁老师做了多处删改。结尾一段,孩子是这样写的:“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的一面所蒙骗。”而袁老师则批注为“传播正能量”。

媒体和一些网友继续“爆料”:“只因缪可馨没有去报名参加袁老师开的作文补习班而被排挤,且人身攻击导致缪可馨的自尊心受挫与无处释放,最终选择结束生命。”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是孩子的心灵太脆弱,连这一点承受能力都没有,其背后也与她父母的教育也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不少网友因缪可馨自杀事件而对目前许多老师的“教与德、品与性”产生了质疑。网络上的各种说法让人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感觉,但近些年关于校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事件频频发生,的确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应该说,现在一些学生家长对老师是既“怕”又“宠”,而给予了过多“鞭策”的权利。大多数父母都有一种心理——“如果孩子不犯错,老师怎么会随意骂孩子,甚至动手?”即便是内心面对老师对孩子的指责与辱骂是反感的,但也不会去与老师做正面的“沟通”,深怕因为一时的心疼而影响到孩子在老师的心里地位,从而受到排挤与冷漠相待。这也成为一些“问题老师”的温床。

其次,目前无论是从法律方面或者是部分学校对待老师教育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时,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整改体系。从多数给予处理问题的方法来看,普遍是暂时停课在家检讨,配合调查从而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淡化整件事情后而不了了之,最终让更多的老师产生了误区,认为“体罚与谩骂”学生并不需要付出沉痛的代价,才导致今天的悲剧频频上演。

再者,管教学生从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教育从来不是老师或者家长单独的责任,而是成长的道路缺一不可的责任,学校是育人的圣地,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在学校,老师应该认识到体罚与辱骂并不是孕育人才的方式,只有教会其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才是根本;家长们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传递“正能量”,这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懂得辩别对与错。

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在用一生治愈童年”。老师体罚与谩骂任何一个学生的时候,其实都是隐形地在其他学生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随着时间的发芽,会影响着孩子们对待处理事物的行为与态度。为袁老师教育缪可馨方法而点赞的家长,真的是让人痛心的。现在,还有一些家长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也会恶化教育生态的。

生命是最宝贵的。当生命在不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了,她留下来的教训就应该认真汲取。(本文作者系《日本新华侨报》特约记者)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