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垃圾分类为什么要祭出行政处罚
作者:黄亚南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7/9/2019 10:54:21 AM
 

上海开始垃圾分类,由于分错还要行政处罚,于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大家一时手足无措,而自媒体上各种吐槽也就接踵而至,好不热闹,热闹得连日本媒体也来凑热闹了。日本《钻石》周刊发表文章表示对上海的垃圾分类的实施速度之快表示了无比的惊讶,同时也指出,上海的垃圾分类其实是学习日本的垃圾分类的。但是,这种说法似是而非。

1990年代以前,日本也是垃圾不分类的,家里不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当作垃圾扔出去。所以,从这些所谓的垃圾中捡到生活家具的留学生好像也为数不少。但是,后来日本学习德国经验也要搞垃圾分类,一时也有很多日本人发牢骚,只是当时也没有自媒体,那些精彩的牢骚也没有被记录下来,让很多颇具智慧的段子湮灭了。现在硕果仅存的金句是把退休在家的丈夫当作“粗大垃圾”,可见垃圾分类的威力是多么的巨大。而实际上也有很多日本妇女也的确是把这些“粗大垃圾”“扔”出去的,这在日本也叫熟年离婚。再后来,在垃圾箱里出现了沙林,人命关天,结果日本街头的垃圾箱都消失了。但是垃圾箱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垃圾的消失,垃圾该怎么办呢?好在日本教育做人的底线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把垃圾带回家就成了日本人的新习惯。把垃圾带回家是不是更要吐槽?好像没有。毕竟垃圾箱里如果有沙林,就事关人命,谁也不想抱侥幸的态度吧。

据说,厦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但并没有人吐槽。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厦门对垃圾分类没有处罚条例。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那么有没有处罚就成了有没有人要对垃圾分类实施进行吐槽的关键。但实际上这还是大家对改变生活习惯一时不适应的反映。

有一个或许被大家遗忘的先例。以前为了让大家改变随地吐痰的坏习惯,上海的马路边都设有痰盂,希望以此改变大家的坏习惯。不过好像没有效果,后来干脆祭出罚款条例,好像也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事情,但结果是马路边的痰盂也消失了,人们也改掉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这说明人有很多习惯是可以改掉的,但是改生活习惯绝不是容易的事。

问题是日本实施垃圾分类的时候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条例,而上海为何却祭出处罚条例呢?实际上,这是要看大家对处罚的认识了。日本虽然当时没有行政处罚条款,但是周围邻居无声的谴责可能比任何行政处罚还要难受。清代的叶存仁有句诗:“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看来日本人比我们更加领会这句诗的含义。都说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制,连夜里一个人的时候也不闯红灯。实际上就是因为害怕神明。日本人自己也说,大家一起闯红灯的话,就不用害怕了。实际上日本人也是会闯红灯的,但是日本人怕神明,怕邻居。而上海人似乎不怕神明,也不怕邻居,所以,只好用行政处罚来代替了。 (作者系全球共生学院院士)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