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中国对日传播的新趋势
作者:赵新利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7/2/2019 10:17:46 AM
 

在赴日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日本青年中岛大地复信,寄望两国青年为开创两国关系美好明天作出积极贡献,引发日中各界热议。此前,中岛大地在“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中获奖。“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由《人民中国》杂志社、日本科学协会、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等联合主办。自2014年创办以来,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2500余人次参加了征文。获奖者每年到中国实地访问,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深化了与中国普通民众的交流,已经成为中国对日传播的创新形式。

众所周知,中日交流和传播最早依靠人际交往。自秦汉以来,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从中国传到日本,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也为日本所吸纳与借鉴。日本先后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如阿倍仲麻吕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五次渡海失败,以至双目失明,但仍矢志不渝。他第六次东渡成功时已66岁高龄。鉴真和尚把他认为能济世渡人的佛法传到日本,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前后花了12年。

中国共产党的对日传播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对日传播的对象主要是侵华日军,对日传播的目的主要是瓦解敌军士气,加速侵华日军的溃败。对日宣传的媒介十分丰富,既包括日文报纸、日文杂志、日语广播等大众传播类媒介,也包括标语传单类媒介、人际传播类媒介、文化类宣传媒介。对日宣传取得积极效果,加速了日军的心理瓦解和军事溃败。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日传播主要依靠广播、杂志等大众传媒媒体。《人民中国》等日文杂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日语广播都是对日传播的重要媒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间的二十余年时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两国之间没有外交关系,但民间交流并未间断,中日之间展开了围棋外交(1962年)、兰花外交(1960年代)、乒乓外交(1964年、1971年)、“芭蕾外交”(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等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活动。1955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的谈话中指出:“文化交流,现在就可以做啦!日本歌舞伎剧团来了,它的演出很好,我去看了很高兴,对促进两国人民的谅解有帮助,在艺术上对我们也有所帮助。”

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发达,加快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人员往来的效率,对日传播也出现了新趋势。新趋势之一,就是注重社交媒体的应用。在媒体传播方面,除传统的大众媒体外,以社交平台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作用凸显,中国对日传播机构注重通过日本公众常用的社交媒体开展对日传播。

新趋势之二,就是注重人员往来。人员往来型对日传播活动也得到重视,通过吸引留学生来华留学、游客来华观光旅游等方式,推动人员往来,增进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如上述“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的获奖将会受到邀请,到中国实地访问,就是人员往来型对外传播的典型,得到习近平主席回信的日本青年“通过积极参加征文比赛和访华交流活动,增加了对中国的认识、加深了同中国朋友的感情”,这正是人员往来型对日传播的效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