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乌龟”和“海龟”与中日文化交流
作者:冯玮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6/21/2019 6:43:52 PM
 

前几天,我在新浪微博上与人进行了一场“口水仗”,起因是出生在美国的15岁华裔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Eillen Gu)宣布,她将转为中国国籍。中国媒体纷纷以“谷爱凌归化中国”为题进行了报道。我指出,“归化”是日文汉字,如此表述似有不妥。北京一所大学的某教授随即指出,“归化”二字在中国古籍中就有,并非从日本引进。我随即反驳道,除了辻、麿、垰等极少数“和制汉字”,日本的汉字原本就是从中国引进的。说“归化”源于中国,无异于“正确的废话”。问题是,“归化”一词在《广辞苑》中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归顺服从于君王的教化”,是汉语“归化”一词的本义,具有明显的强调尊卑等级的“华夷思想”色彩;一是naturalization,即“取得一国国籍,成为该国国民”。这则新闻中所谓“归化”,是日本人用“归化”一词翻译naturalization,显然是第二个义项。

我将中国汉字的特征概括为两个单词:“乌龟”和“海龟(归)”。何谓“乌龟”?“千年王八万年龟”,乌龟是长寿动物。中文也相当“长寿”。在世界上只改变书写方式,不改变本质属性的文字,只有中国汉字。从商朝的甲骨文,经秦朝的小篆、汉代的草书、魏晋南北朝时的魏体、唐代的楷书、宋代的宋体,中国汉字作为表意而非表音文字的本质属性,始终未变。所谓“海龟(归)”,是中国汉字去海外转了一圈后重新返回,如同留学归国的学人。那么,它们是怎么出去的呢?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按照日本典籍《古语拾遗》的记载,“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后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渡来人”用汉字为日语注音,先后形成了万叶假名、片假名、平假名。“假”意为“借用”,“名”意为“文字”。“假名”就是相对“真名”即汉字的“借用的字。汉字传入日本后,在幕末•维新时期,日本人用以翻译西方概念,这些概念外形虽然没变或基本没变但内涵却变了的文字,不仅构成现代日语,而且构成现代汉语的大部分。正如汉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所指出的,“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语,大多数不是中国人自己创译的,而是采用了日本人的原译”。毋庸赘言,现代汉语的词汇,大多属于“海龟(归)”。例如,《易经》里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一句,这里的“文明”是“阳气充足”的意思。福泽谕吉在《西洋事情》中将civilization翻译成“文明”,赋予了这个词全新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将science译为“科学”、将democracy译为“民主”,等等。再如“民族”这个词在中国最先见于6世纪的《南齐书》“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一句。而将nation译为“民族”的,也是日本人。当年,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民族和民族主义”,从此使具有现代含义、作为nation译语的“民族”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中华民族”这个词也因此问世。必须强调,中国晚清以后的西学,实际上就是来自日本的“东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将mathematics 、physics、chemistry翻译成数学、物理、化学的,是日本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专用术语,如哲学、政治、货币、交易,也都是日本人翻译的。中国现今流行的单词,如“洗脑”“吐槽”“宅男”“达人”“人气”等,全都来自日本。

18世纪,德国学者威廉•冯•洪堡提出了“语言结构决定思维和认知”的“语言世界观论”。之后,徳裔美国学者沃夫和萨丕尔师生,更明确提出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结构,决定该民族的文化结构”的“沃夫-萨丕尔假说”。按照这两种理论,日本能够即时吸取外来文化,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传统文化,和日语的特性有直接关联。同样,中华文明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也因为中国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社会变动和政治变革,但撼动中国文字根基的变革,一次也没有发生过。中国的汉字,迄今仍保留着“甲骨文”象形文字的原始胎记。相反,在日本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和文化变革,几乎都伴随着文字的变革”。日本文字的变革,充分体现出大和民族“以强者为师,与强者为伍”的国民性。而这就是“大和魂”的精髓。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