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日本的女子大学,人们通常会联想到贵族女子。女子大学在日本社会中也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感,既承载淑女教育的传统,又成为女性自我觉醒、追求独立与成长的重要舞台。
比如日本女子大学强调“自发创生”的精神,东京女子大学以“真理与自由”为校训,鼓励女性思考社会责任,圣心女子大学、津田塾大学等则以英语教育、国际教养著称,学生气质优雅且具有国际视野。这种知性+品格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女子大学毕业生常被视为气质温婉、谈吐得体的女性代表。许多知名女性政治家、记者、学者都出身女子大学,在性别平等意识尚未普及的年代,女子大学确实为日本女性提供了学习、表达与组织的空间,培养了无数敢于发声、勇于挑战的女性。
但随着少子化与社会性别意识的变化,女子大学也面临生源减少、男女共学化的趋势。根据武库川女子大学教育社会学的安东由则教授的调查结果,日本的国公私立女子大学在1998年达到顶峰,共有98所,而到了2025年仅剩66所。在这66所女子大学中,关东地区占30所,仅东京圈就有29所,北海道有2所,东北3所,中部5所,近畿15所,中国与四国地区4所,九州地区7所,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目前,66所女子大学中约七成处于招生人数不足的状态。
而日本女性的大学入学率却持续上升。根据文部科学省的《学校基本调查》的数据,男性大学升学率从1975年的41.0%上升至2024年的61.9%,提高了20.9个百分点,女性则从12.7%跃升至56.2%,增加了43.5个百分点。仅从2013年至今,就增加了约1万7000人。然而女子大学并没能成为这些女子大学学生们的主要选项。
过去,女子大学的学生多为追求自立、希望获得社会地位的女性,女子大学也常是名门闺秀就读的地方,许多富裕家庭的女儿都会在婚前被安排进女子大学为自己“镀金”,借此提升形象。然而,这样的时代已经结束。
也有历史雄厚的女子大学逆风而上,京都女子大学就在7月1日发表《坚持女子大学体制宣言》,明确表示今后将不实行共学化,而是继续以女子大学的形式存在。该校在宣言中强调,“正因为这里是女子大学的环境,学生才能不被性别差异所束缚,在平等的关系中相互学习,成长为独立的人。”
其实,女子大学的存在意义早就不在于是否是女性限定,而在于是否能够成为促进女性成长与社会平等的平台。有研究显示,女子大学的毕业生在领导力、社会参与度、自我效能感等指标上表现更高。在性别平等、家庭结构、职场改革、育儿与职业并行等课题都成为社会焦点的当下,女子大学完全可以成为这些课题的研究与发声中心,承担起社会智库的角色。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